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如何写?化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有: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环境化学、宇宙化学、星际化学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0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篇2
目的要求: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
初步学会滴定管的正确操作]
了解中和滴定的全过程,为学生进行定量实验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中和滴定的操作
教学过程:
引入
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但是滴定的手段有很多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滴定方法(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而酸碱滴定是滴定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掌握此种滴定法是化学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板书
第五节 酸碱中和滴定
一.一.酸碱中和滴定
1.原理
提问
(1)在一定量的碱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时,碱和酸应该有什么定量关系?
引出
h+ + oh == h2o(中和反应实质)
n(h+)== n(oh-)
根据此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酸碱相互反应来测知未知液浓度
(2)不同酸碱的定量关系
hcl + naoh === nacl + h2o
1mol 1mol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1mol 2mol
h3po4 + 3naoh ==== na3po4 + 3h2o
1mol 3mol
(3)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x溶液体积(l)
n = cv
阅读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例题1
在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盐酸溶液0.29l才能完全中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板书
(1) (1) 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在化工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知道某种酸或减的标准浓度,例如:在实验室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怎样测定他们的准确浓度呢?这就需要利用上述酸碱中和反应中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来测定。)
板书
1. 1.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
说明
为什么要用滴定管:量筒的精确度不高。
滴定管是一根带有精确刻度的细长玻璃管,管的下段有可以控制液体流量的活塞。
(1) (1) 优点:易于控制所滴加液体的流量、读数比较精确。
(2) (2) 滴定管的正确操作:
i. i. 两种滴定管在构造上的不同点:碱式---活塞
酸式---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ii. ii. 滴定管的读数方法:
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程有25ml、50ml
精确度: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
iii. iii. 滴定管的洗涤:
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iv. iv. 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1cm为宜。
v. v. 操作: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挤压位置
锥形瓶:上下都不靠。
滴定时,禁止:左手离开活塞、眼睛看别的地方,要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板书
操作过程:
(1) (1) 查:
(2) (2) 洗:先水洗,后润洗。
(3) (3) 盛,调:
(4) (4) 取:待测液、指示剂
(5) (5) 滴定:
(6) (6) 记录读数:
(7) (7) 数据处理
讨论
1. 1. 完全中和点和滴定终点虽然不同,但可以等同计算。
如:用0.1mol/lnaoh滴定20ml0.1mol/lhcl.
氢氧化钠体积 [h+] ph
0 0.1 1
10.00 0.033 1.48ii. ii. 滴定管的读数方法:
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程有25ml、50ml
精确度: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
iii. iii. 滴定管的洗涤:
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iv. iv. 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1cm为宜。
v. v. 操作: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挤压位置
锥形瓶:上下都不靠。
滴定时,禁止:左手离开活塞、眼睛看别的地方,要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板书
操作过程:
(1) (1) 查:
(2) (2) 洗:先水洗,后润洗。
(3) (3) 盛,调:
(4) (4) 取:待测液、指示剂
(5) (5) 滴定:
(6) (6) 记录读数:
(7) (7) 数据处理
讨论
1. 1. 完全中和点和滴定终点虽然不同,但可以等同计算。
如:用0.1mol/lnaoh滴定20ml0.1mol/lhcl.
氢氧化钠体积 [h+] ph
0 0.1 1
10.00 0.033 1.48 15.00 0.0143 1.85
19.50 0.00125 2.9
19.80 0.0005 3.3
19.98 0.00005 4.3
20.00 10-7 7
20.02 2x10-10 9.7
20.20 2x10-11 10.7
ph
7
氢氧化钠体积
2. 误差分析:
(1) (1) 润洗
(2) (2) 进气泡
(3) (3) 锥形瓶润洗
(4) (4) 滴定管漏水
(5) 读数角度1. 1. 如何减少误差:
(1) (1) 管要润洗,瓶只水洗
(2) (2) 不漏水,不进气
(3) (3) 平视读数
板书
指示剂的选择:强酸滴定强碱:甲基橙
强碱滴定强酸:酚酞
(说明选择指示剂的方法和原则)
作业
教材:1、2做书上;3、4、5做在作业本上
练习册: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篇3
[考试目标]
1、了解酸碱中和滴定基本操作方法、误差分析等。
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3、滴定法的综合应用。
[要点精析]
中和滴定原理(对于强酸、强碱溶液的滴定反应):
强酸与强碱溶液之间的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OH- = H2O , 所以:n(H+) = n(OH-),
即:c(H+)V(H+)=c(OH-)V(OH-),可写成:
或:
由上式可知:用已知浓度的强酸(或强碱)与未知浓度的强碱(或强酸)反应,如果测出恰好中和时二者的体积,即可由上式计算出未知液的浓度。
2、中和滴定中的仪器及试剂
主要仪器有: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性溶液和HF)、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溶液和KMnO4等氧化剂)、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移液管等.
试剂有:标准溶液(已知浓度的某溶液)、待测溶液(要测浓度的某溶液),指示剂。
酸碱中和滴定用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它们的变色范围:
酚酞:____(无色)_____8___(浅红)____10____(红色)_______;
甲基橙:___(红色)_____3.1___(橙色)_____4.4___(黄色)______.
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常用淀(与I2有关时);用KMnO4作氧化剂进行氧化还原滴定时,不要加指示剂,KMnO4本身就是指示剂.
3、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1).滴定管是一种精确量具(0.01mL),滴定管有酸式和碱式之分,酸式滴定管用来盛酸性溶液(或KMnO4等氧化剂),碱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碱性溶液。
(2).滴定管使用时,先用自来水洗涤,然后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2-3次,再用待盛溶液润洗2-3次后,注入待盛溶液,注意驱赶滴定管尖嘴中的气泡。记录读数V1,读至小数点后第2位(0.01mL)。
(3).进行滴定操作时,左手控制滴定管将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右手顺时针方向不断地摇动锥形瓶使溶液混匀。滴加到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时停止滴加,记录读数V2。
(4).滴加溶液的体积为V2-V1。为了使结果更可靠,应该重复进行三次滴定,最终取三次滴定结果的平均值。
4、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
(1)滴定前的准备:①洗涤 ②查漏 ③润洗 ④注液 ⑤排气泡 ⑥调整液面 ⑦读数
(2)滴定:①量取待测液并加指示剂 ②滴定至终点并读数 ③重复操作三次 ④计算
如:用K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其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1).用蒸馏水洗涤碱式滴定管,再用KOH标准溶液润洗2-3次.
(2).取KOH标准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cm处.
(3).把盛有KOH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4).调节碱式滴定管液面至”0”或”0”以下某刻度,记下读数V1。
(5).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或用移液管移取)20mL待测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2~3滴酚酞作指示剂。
(6).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V2.
(7).重复操作3次,求平均值。
注意: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的玻璃球(或活塞)将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右手不断摇动锥形瓶。眼睛始终注视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的突变,当指示剂颜色的突变半分钟内不褪色时停止滴加,并记录读数V2。
5、中和滴定结果的误差分析
消耗标准液多,结果偏高,消耗标准液少,结果偏低。
导致测定结果偏大的几种情况:
(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2).滴定前,盛标准液的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就进行滴定,到终点后消失.
(3).锥形瓶用待测液进行润洗.
(4).滴定后,滴定管的尖嘴处悬有标准液液滴。
(5).滴定后,仰视滴定管读数。
(6).滴定前,俯视滴定管读数。
(7).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仰视读数。
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的几种情况:
(1).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即取待测液.
(2).滴定时,待测液溅出了锥形瓶.
(3).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4).滴定前,仰视滴定管读数。
(5).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6、例题
例1.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碳酸溶液的pH=3.9,试推断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HCO3溶液时,适宜选用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指示剂颜色变化情况是
A.选石蕊作指示剂,颜色由蓝变红 B.选甲基橙作指示剂,颜色由橙变黄
C.选酚酞作指示剂,溶液的红色褪去 D.选甲基橙作指示剂,颜色由黄变橙
解析:选的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要尽可能接近恰好中和时的pH值。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3.1-4.4,与该滴定后溶液的pH值3.9接近,应选甲基橙作指示剂,因滴定时溶液的pH值由大到小,故指示剂甲基橙颜色由黄到橙色。
答案为D
例2.用某仪器测量一种溶液时,正确读数时为amL,仰视读数时为bmL,俯视读数时为cmL,若a>b>c,则所使用的仪器可能是
A.量筒 B.酸式滴定管 C.碱式滴定管 D.容量瓶
解析:量筒无“0”刻度,刻度在上方;滴定管“0”刻度在下方,刻度在下方。量溶液仰视时读数偏下方,对于量筒读数偏小,滴定管读数偏大;俯视时读数偏上方,对于量筒读数偏小,滴定管读数偏大;容量瓶不能用来测量溶液的体积,只有一个刻度。
答案为BC
例3.某烧碱样品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A.在250ml溶量瓶中配制250ml烧碱溶液;
B.用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瓶移取)量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wg,在烧瓶中加蒸馏水溶解;
D.将物质的量浓度为mmol/L的标准硫酸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调整液面,记下开始刻度数V1 ml
E.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到终点,记录终点耗酸体积V2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填写字母)____,_____,_____,D,_____。
(2)滴定管读数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中的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D中液面应调整到_______________;尖嘴部分应_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到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终点时溶液中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6)若酸式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润洗,会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其他操作均正确)
(7)该烧碱样品的纯度计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先配置250mlNaOH溶液,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用H2SO4进行滴定,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滴定管应用所盛液体润洗,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平,尖嘴部分应充满液体等。
答案:(1)C,A,B,D,E。
(2) 滴定管应垂直;装液或放液后需等一会儿,待液面上下不发生变化时才能
读数;读数时目光不能俯视或仰视,视线应与液面最低点相平;读数应读到0.01ml。
(3)便于准确判断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4)零刻度以下的某一刻度;充满溶液,无气泡。
(5)终点时,pH约为3.1~4.4;指示剂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6)偏高。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篇6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篇7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则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奥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1) 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本部分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初中已学内容“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应”,高中必修1铝单质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 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平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认知关键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钠、镁、铁等金属元素,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有认识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认识,这些决定了在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发展点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认识,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飞跃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3。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4。 技术准备
实验药品:氧化铝、浓盐酸、稀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NH3·H2O)、蒸馏水、Al2(SO4)3溶液、氢氧化铝(提前制备)
实验仪器:试管12支、烧杯2个(1个装胶头滴管数支、1个装废液)。
学生分组:5人/组,共十组;小组长一人,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组员的具体分工
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掌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2)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设计:
教师自身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体现了“实验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采用问题教学法,实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节课我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重视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比如关于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实验探究归纳氧化铝的性质;对于氢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两个探究实验 “氢氧化铝是否有两性?”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并由学生自己做实验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我整节课紧紧地联系生活,从红宝石蓝宝石、酸菜鱼火锅、明矾净水、胃舒平等事例来设置问题,突出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这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对每个活动都力求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把以往的机械讲解变为活的思维过程。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以问题教学法结合实验探究法实施对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