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生物教案 >

高考生物教案(2023)

时间: 沐钦 生物教案

高考生物教案都有哪些?为了强调按类型划分的学科已经不仅包括形态、分类等比较经典的内容,而且包括其他各个过程和各种层次的内容,人们倾向于把植物学称为植物生物学,把动物学称为动物生物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生物教案(2023)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生物教案(2023)

高考生物教案(2023)(精选篇1)

第一节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B)

板 书

教学过程

(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1)自由扩散:

特点: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动运输:

①特点: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义:(略)

2.细胞膜的生理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密切相关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讲述: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细胞膜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说,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来完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的,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首先,我们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运输方式。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扩散活动图板,对照活动图板作简要说明:图中黄色表示细胞膜,红色球状物表示某物质。红色球状物多的部分为膜外,少的部分为膜内。接着教师演示红色球状物不断由膜外通过膜进入到膜内的情况。)

提问:如果红色球状物的多少代表某种物质浓度大小的话,那么,这物质进入细胞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还是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运输?

(回答:略。)

讲述:对了,是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上边这种运输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相对于主动运输来说,又叫做被动运输。符合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仅限于小分子物质。

另外,还有一些物质在进入细胞时,不同于自由扩散方式,例如: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 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偌,而红细胞中的Na+ 浓度却是血浆中Na+ 的浓度的1/6。由此可见,以上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I-的能力和运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内外的Na+、K+、I-达到平衡。上述这些物质是怎样进行运输的呢?(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动运输活动图板,在做简要说明后演示物质由膜外进入到膜内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提问:上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回答:略。)

讲述:当物质通过细胞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时,就像物体沿斜坡上移一样,必须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对上述Na+、K+、I-等物质的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来供给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主动运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是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②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提问: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在生物学上有什么意义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讨论,最后请一位同学回答,略。)

讲述:由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看出,细胞膜可以让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具有选择性

讲述: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关于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小字部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细胞结构与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统一的,尤其是物质出入细胞膜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对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出入细胞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高、低

是否需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进入红细胞的K+

高考生物教案(2023)(精选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着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着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即 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 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的。这样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较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的精神。

2、光合作用的发现

这部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这不仅仅是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学生可从科学家二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如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术,也就不会有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3、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时,《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在讲授完光合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探究实验,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训练其实验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时,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可作为课本探究的素材,以训练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

4、光合作用过程的的教学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可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老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应式提出光合作用氧来源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共同来源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总反应式的分析,应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氧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教学时,因为都是较为枯燥的化学反应过程,且又无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可采取图解、表解或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二者的联系应多加注意。

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而讨论“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业产量?”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的理念。

5、进行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自己收集或让学生收集诸如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资料,课上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围绕光合作用的生态意义这个中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

6、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可以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比如:学生能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第三节 光合作用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

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

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

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着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高考生物教案(2023)(精选篇3)

生物入侵的概念

识别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的防治水葫芦从社会中来

水葫芦是我国几十年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植物,曾一度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引入我国云南省昆明的滇池后,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

从水葫芦在我国的“角色”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引入一个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慎重;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植物杀手”薇甘菊

林木遭受薇甘菊覆盖逐渐枯萎

薇甘菊学名假泽兰,是一种攀援植物,繁殖能力极强。发生危害的种属原产于南美洲,60年代被引入印尼植物园用于橡胶园的地面覆盖,借助于当地温暖潮湿的泥土,很快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蔓延开来,给种植香蕉、茶叶、可可、水稻等经济作物的农民造成了重大损失。

薇甘菊所“到”之处,像被子一样包裹树木,覆盖花草,受其侵害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1、什么是生物入侵?

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类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 ,对迁入地区的 和生态系统的 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 。

繁殖、扩散

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生物入侵

2、生物入侵的危害:

入侵的物种由于脱离了在原产地和当地物种之间的 关系,在新的环境里容易快速繁殖、扩散和爆发,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活和繁殖,因而导致入侵地区 的破坏和丧失。

相互制约

生物多样性

二、识别生物性污染

资料分析

实例1、赤潮

实例2、伦敦烟雾事件

实例3、电磁辐射

生物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1.第一个事例中,造成这种污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造成第一个事例中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海水中N、P等养分的含量过高。讨论:2.第二、第三个事例与第一个事例有何不同?

第二、第三个事例与第一个事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污染不是由于生物性因素,而是由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

3.请你试着说一说什么是生物性污染,并列举生活中出现的生物性污染的事例。

生物性污染:由生物有机体对人类或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等就是典型的例子。污染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动物污染

植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

环境污染的种类

生物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的不同之处:

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 ,能逐步 新的环境,不断增殖并占据 ,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生活。

活的生物适应优势

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一是预测难

二是潜伏期长

三是破坏性大

三、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1、赤潮和水华水华类生物性污染:避免水体 ,尽量减少 的产生;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时进行处理。

2、生物入侵类生物性污染:主要采取

的措施。引进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慎重。

3、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控制致病的 、

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高考生物教案(2023)(精选篇4)

种子植物

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1以_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_”“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高考生物教案(2023)(精选篇5)

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高考生物教案(2023)(精选篇6)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性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复杂的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取香蕉、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学反思

高考生物教案(2023)(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教学重难点

1、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3、根据外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止血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板书:二、急救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或是你发现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

学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板书:1.“120”紧急呼救

活动一:

假设,现在有一同学在教室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让你去打“120”急救电话,你会怎样拨打?

(请3个同学即兴表演)

学习目标二

板书: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活动二: 如果在野外一时找不到电话,而情况又十分危急的话,那就只能先行采取救治措施,等病人暂无生命危险时再去找人帮忙。

(教师讲授)

脑对缺氧十分敏感!对脑的抢救要以秒来计算!

在常温下,人心跳停止3秒以上大脑就会因缺氧而头晕,10-20秒可昏厥,30-40秒可抽搐,60秒后呼吸中枢衰竭,4分钟后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所以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即前4分钟,甚至前60秒。所以如果病人的呼吸或心跳停止后再去打电话等急救车过来后再开始抢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急救的意义所在!当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播放教学课件)

教师:急救措施往往可以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学会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其操作要领。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学习目标三

板书:3.出血和止血

教师:很多同学有过跌伤外出血的经历,那么你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情况都属于外出血,实际上出血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两种出血的处理。

板书:(1)内出血

教师: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板书:(2)外出血

教师: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我们可见到血液的流出。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实际上外出血又可以根据血管类型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几种。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时将血管分为哪些类型呢?根据动脉及静脉的血液和血管壁的特点来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出血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内容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对于外出血的处理,也正是根据这三种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活动三:

(播放多媒体课件“外出血的处理”)

学生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药和急救的常识,了解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同学们不但要学好课堂知识,同时还要多向医生、医务工作者等知识经验丰富的人询问和请教,多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让我们更有把握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拓展深化]

[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书86页第2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二、急救

1.“120”紧急呼救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3.出血和止血

(1)内出血

(2)外出血

3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