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模板

时间: 沐钦 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都有哪些?以铜为镜,可以整衣裳;以史为鉴,方知兴衰。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研究历史才能获得智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教案模板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教案模板

高三历史教案模板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来的时间、标志、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历程,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的分析,认识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多角度对比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把握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点;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全面认识到科技进步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2.难点: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负面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一目“‘蒸汽时代’的到来”

A:(1)“蒸汽时代”到来的时间、标志。

【1组学生板演预测】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的广泛应用;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请简要概述哪些因素共同促使“蒸汽时代”的到来(请注意阅读“前言”、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2组学生板演预测】政治方面:17世纪末,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经济方面:工场手工业发展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需要(生产和实践的需要);

科技方面: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明和发现;

个人因素:瓦特等人致力研究发明。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很早以前,就有人设想把蒸汽作为动力使用,但真正把蒸汽动力用于生产,却是17世纪末以后的事情。1698年,托马斯o萨夫里发明了蒸汽唧筒,用于抽干矿井里的水。18世纪初,铁匠T.纽科门在改进萨里夫蒸汽机的基础上,制造了一种大气压力蒸汽机,主要用于矿井抽水,但它们都存在明显缺陷,不能作为动力机普遍安装。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建造起来,但这时的动力主要是利用河流里的水力,在这方面,有很多缺点,因为工厂都必须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处。这些地区交通不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动力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问题。人们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动力,驱动不同机器。

A:(3)“蒸汽时代”涌现了哪些先进交通工具?以蒸汽机在交通工具领域的的应用为例,全面分析“蒸汽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请注意阅读“资料回放”、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3组学生板演预测】交通工具:火车、汽船等。

影响:

①从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②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③促进了欧美诸多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④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⑤环境污染等问题:大气污染(伦敦:雾都)、生态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

(1)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成为工业国家。

(2)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如美国人富尔顿于1807年发明“萨凡纳”号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等。瓦特蒸汽机应用于运输业中,导致蒸汽轮船和机车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

(3)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4)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阅读教材第二目“电气革命的出现”

A:(1)“电气革命”出现的标志和主要原因(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4组学生板演预测】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原因:蒸汽动力存在明显的缺陷,工业生产等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电的理论研究与技术不断成熟: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电动机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电气革命”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请注意阅读“学思之窗”、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5组学生板演预测】影响:(1)生产力迅猛发展。

(2)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4)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5)世界距离进一步的缩小。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发明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解决人类社会的动力问题。

不同点:“蒸汽时代”的发明侧重于轻工业;科学含量不高;发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师;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电气时代”的发明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学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阅读教材第三目“信息技术的发展”

A:(1)信息技术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6组学生板演预测】表现:(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互联网出现;

(3)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信息技术为何能取得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1组学生板演预测】原因:

科学背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直接原因:美苏冷战;政府的重视。

作用:(1)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

(2)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扩大市场,提高管理水平。

(3)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4)改变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

(5)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6)网络犯罪。

(7)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通过对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学习,举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组学生板演预测】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全面推动社会发展。

例: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统治相继在欧美各国逐步确立并不断发展完善;欧美各国的殖民扩展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广促进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各国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启蒙运动等进一步解放思想,物理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的成就为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科技的革新: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兴起,进而迅速推广至欧美其他国家。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进一步缩小了世界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政治上,17世纪末,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经济上,生产和实践的需要。技术上,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明和发现。

2.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

3.影响:①从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②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③促进了欧美诸多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④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经济上,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理论基础:1831年英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标志:发电机及电力技术的发明

3.影响:①生产力迅猛发展。②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③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④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⑤世界距离进一步的缩小。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背景:科学背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原因:美苏冷战。

2.标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生。

3.影响:①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②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扩大市场,提高管理水平。③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④改变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⑤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⑥网络犯罪。⑦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检测反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本世纪(20世纪)初的相对论、20年代和40年代的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理论、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等为一系列新兴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的含义是什么?试从技术、生产和科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概括。

【3组学生板演预测】市场的扩大、技术的提高引起了工业革命;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新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综观上述三则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2组学生板演预测】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根本动力。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科学的发展。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3)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你是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1组学生板演预测】【解析】三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生产、技术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可以看出,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的需要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课后小结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出现,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课后习题

1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 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解析:19世纪上半期,大规模集中生产的工厂在英国大量出现,这得益于蒸汽动力的使用和推广。蒸汽动力的推广,使工厂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可能。

答案:B

2“在1759年,詹姆斯o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里奇 沃特公爵运河。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 500 英里的运河。”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商品运输的需要 D.海外贸易的萎缩

解析: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工厂所需的大量原料需要及时购进,大量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上销售。英国运河的开凿就适应了这种要求。

答案:C

3(20__o山东滨州一模)某 同学在学习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这一专题时,曾有“人类文明的引擎”一目,这一目主要介绍的科技成就应是(  )

A.牛 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蒸汽机和内燃机 D.汽车和飞机

解析:“人类文明的引擎”中“引擎”代指发动机,符合题意的应是C项。

答案:C

4就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 国举行的原因,某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四种意见,比较契合实际的是(  )

A.当时的英国是“日不落帝国”

B.当时的英国拥有最发达的工业文明

C.当时的英国社会环境较安定

D.当时的英国拥有最先进的政治文明

解析:世界博览会主要是展示世界文明发展程度及预示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盛会。19世纪中期,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最发达的工业文明。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举行,主要是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

答案:B

5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这段话最能表明(  )

A.电已进入生产领域和人们 的生活当中

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C.科学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仆人”,这说明电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服务,成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答案:A

高三历史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来的时间、标志、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历程,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的分析,认识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多角度对比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把握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全面认识到科技进步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难点: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负面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与问题(如下):

引入:本组图片反映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成果, 这些科技发明,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瓦特改良蒸汽机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了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问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就是动力问题。这一时期的动力主要是水力。水力他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要用水力那工厂就得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山谷等地。还要受季节的限制。这些地区交通不方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动力问题就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的急迫问题。人们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的动力。所以工业革命使瓦特蒸汽机应运而生。

原因条件: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②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③科学技术为生产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那在瓦特蒸汽机出现之前有什么蒸汽机?结合导言部分。主要用用来干什么的?矿山抽水。没能在各个生产部门都使用。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在纽可门蒸汽机的基础上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装冷凝器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大大减少热量的浪费。效率增长,是纽可门蒸汽机的三倍。但是同纽可门蒸汽机一样,还是不能驱动工厂里的机器。又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瓦特对蒸汽机做了进一步的改进,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2.蒸汽机的应用推广

这种蒸汽机突破了人力、蓄力、风力、水力为动力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可控制的任何强度的动力,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适用于各种工作机,被称为“万能蒸汽机”。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他研制的蒸汽机除了用作提水外,还可以带动车床、织布机等,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此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接下来来看看它所产生的影响。

3.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

[合作探究]蒸汽机时代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教师总结:首先是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万能蒸汽机出来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

第二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动力问题,使得大量的机器使用成为了可能。以前是手工作坊的时候可能不需要很多人,但现在是大工厂了,会需要很多劳动力,人们就不仅仅在家种自己的那几亩地,有人就选择去工厂打工。蒸汽机出现以后,蒸汽轮船,蒸汽火车也相继出现,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而且以前手工作坊的时候,人们以前的工作环境是手工作坊,而现在变成了工厂。以前可能还要拿着活回家去干,但现在都在工厂里完成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改变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也逐渐形成。什么叫社会化大生产?比如现在做一件衣服。衣服需要什么?扣子,线、布料等等,这些东西每一样都是一个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大规模生产。都是各有各的流水线,这就叫社会化大生产。不再像以前,做一件衣服,可能要自己每一样都得去生产完后才做衣服。

第三点形成许多工业城市。现在的工厂不再受动力的限制,只要有煤的地方就可以建厂。什么地方有煤,建的场就会多,在这些地方就形成了工业城市。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就是工业城市。英法美等也变成了工业化国家。

第四点,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美国人富尔顿蒸汽轮船,以及史帝芬孙发明了蒸汽汽车。可能以前从伦敦来中国得花上几年的时间,但现在就需要半年就够了。如果没有车,大家从这到遵义得花多长时间?有车了就不一样了,三个小时就到了。正因为有了这些交通工具,我们就不觉得遵义离我们有多远了,什么时候想去想回就容易了许多。正因为有了交通工具,使得世界各个地方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

教师讲述:(1) 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

(2)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依据)

(3)科学家们对电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蒸汽机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科学家对电的研究也在进行。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

2.电力的广泛运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了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20世纪电力取代蒸汽动力而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A 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发电机的完善,可以发很多电)

B 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这样,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人、更方便的动而且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蒸汽动力时是哪有煤就在哪建工厂,而现在就没有这个限制了)

C 电力的优势(电力本身也有自己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

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我们也把它叫第二次工业革命。

3.影响:

【合作探究】“电气时代”又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老师概括并解释:

(1)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并产生了垄断组织

(3)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点工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工业革命使国家强大了,就有能力去对其他国家侵略了。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点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点,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等的使用大大减轻厂人们繁重的家务劳动,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让学生讲)当然电气时代也有它不良的影响。比如对环境的污染

【合作探究】两次工业革命特点之比较:

(1)相同点

①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②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③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④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2)不同点

①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②产业结构侧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重点,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如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③广度及深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那我们刚学习了电气时代和蒸汽时代,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叫什么时代?信息时代。

人类是怎么样进入信息时代的呢?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六十年代末,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呢?由学生讲。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互联网又对咱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积极:

B 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C 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D 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E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

消极:A 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

B 容易造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侵袭社会;

C 色情和虚假信息泛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本课小结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高三历史教案模板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古代中国人民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贡献,重点掌握诸多世界之最。

(2)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作用。

(3)运用:分析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明确成就与贡献的史与论的关系。

(2)了解两汉和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黄金时期,发现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往往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

(3)了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能提出关于贡献、发展特点的个人见解,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人生理想)

(2)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杰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人生态度)

(3)体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思想及影响

难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特征,探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展示图片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纸地图

中国古代起初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但是竹简太重,缣帛太贵,很难推广。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这种纸原料易得,绳头、乱麻、树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麦秆、布片都可以用做造纸的原料,并且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缣帛与竹简的优点,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每印一页书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北宋初年刻印《大藏经》,雕版多达13万块,费时12年。

活字印刷:毕舁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排版和刷后可拆散保存,反复使用。此后又出现木活字,至13世纪出见金属活字。

发明印刷术的意义。

活字字印刷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方传到欧洲。它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火药

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称做硫磺伏火法。

火药的作用:唐朝末年火药已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当时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枪等,威力巨大。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它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战胜旧贵族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4.指南针

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此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北宋时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

指南针的作用:指南针发明后,人们用它来辨别方向,后来被应用于航海,13世纪,指南针传人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石氏星盘》和浑仪

天文学:古代天文学起源于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是以观察和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为主的学科,主要包括天象观测、天文学著作和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发展的原因:①为了采集、狩猎及农牧业的需要,通过观察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天文学。②政府的重视。

成就: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载。

源自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为了更好的观察天体,发明了许多先进的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1)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2)我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分别比欧洲早1000多年和670多年。

(3)中国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比欧洲早800多年。

源自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战国时齐人甘德作《天文星占》,魏人石申作《天文》,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起来,叫《甘石星经》。)

(1)东汉科学家张衡(78~139)发明的水运浑象仪,对浑天说得到承认起了重要作用。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曾经成功地测定出发生于陇西的一次地震。

(2)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683~727)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一行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并制成了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3)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1316)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一“简仪”,它具有实用、简便、灵巧的特点,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郭守敬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极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4.历法

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365.2425日作为一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三)算经和圆周率

1.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成就

(1)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至迟春秋末已发明度量衡。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算筹是一种10多厘米长的竹棍,在元代出现珠算法以前,一直使用这种筹算法。

2.两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1)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最先提出了几何学中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即“勾三股四弦五”,这比西方早了约500年。

(2)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了正负数加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算盘的特点:制作简单,物美价廉。

运用与普及的原因:①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运算如飞;②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进和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问题。

传播:明朝时,珠算法以及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上其他地区。

3.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

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429~500)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四)古代农书

1.《齐民要术>

编写于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许多宝贵思想。

2.《农书》

编写于元代,是王祯通过反复调查研究,综合前代有关农业知识和南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全书37卷,13万多字。

王祯《农书》的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农器图普》占全书篇幅的4/5,附有306幅插图。这部农书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对提高生产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书中还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

大发明。

3.《农政全书》

由明代徐光启(1562--1633)编写,它系统总结了历代农业、工业积累的经验,并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博采古今农学大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

(五)医学成就

1.《黄帝内经》

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天人学说都源于此书。

2.《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撰写的,它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

3.名医华佗

东汉人,精于方药针灸,还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率药剂“麻沸散”。此外,华佗还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发明了五禽戏,这是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4.《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作者是明代李时珍。这部书共52卷,190万字,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本草纲目》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十六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含有近代生物进化思想。书中还指出猿猴和人相似的地方,注意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记载了金鱼、鸡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其中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论证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变异时所引用。

1647年,《本草纲目》首次被译成拉丁文,以后又被译成英、日、德、俄等多种文字,其中英文译本达10余种,流传于世界,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高三历史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畲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能力要求:(1)指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与《资政新篇》内容的主要不同。(2)指导学生比较《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异同。

3.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2)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2)《资政新篇》是重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2.难点分析: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政新篇》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师: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这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节的课题)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师: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这种局面的表现及原因)

生:(阅读课文并概括)

师: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为什么会萌发?

1.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师: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课本的有关内容)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在清朝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处于“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却出现了一丝生气。(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二段)

生:(阅读课文)

师: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感到空谈义理、考据之学,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民族危机的出现

师: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忆、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落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三段)

生:(阅读课文)

师:在鸦片战争中,船坚炮利的英国侵略者打败了日益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师:林则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开拓作用。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呢?(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进行概括)

生:(阅读、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指出以下两点)第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第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两段小字,了解林则徐进行外交斗争和购买西方军械、研制战船的有关内容)

生:(阅读课文,加深印象)

2.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导者。鸦片战争以后,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魏源为何编写《海国图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的一段资料)

生:(阅读资料并思考)

师: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

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可见,“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海国图志》一书的历史作用。

生:(阅读课文,思考并作答)

师: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介绍世界知识的重要书籍

师: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课本中有关这两部书籍介绍的文字,可让学生课后阅读,加深印象)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的有关小字内容,明确林则徐、魏源所处的那个时代新思想的特点)

师:最后,请同学们小结一下新思想“新”在何处?

生:(思考,归纳)

师:(概括)第一,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第二,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第三,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当然,林则徐、魏源等人毕竟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他们终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他们的新思想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师:《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1.主要内容

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的一段资料,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

生:(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引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的异同)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作简单归纳)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

师:《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联系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结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师:《资政新篇》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资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当然,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生:(阅读教材,从其革命性、进步性、空想性方面加深理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把太平天国前后期两个纲领《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作一个比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产生背景、社会经济主张(前者主张发展私有制,后者主张消灭私有制)、群众基础、作用、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概括〕

小结: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鸦片战争期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思想界的巨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新思想对以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三历史教案模板篇5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戊戌变法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戊戌变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戊戌变法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戊戌变法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

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高三历史教案模板篇6

【课标要求】

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⑶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媒体】

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拓展思考: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

珍妮纺纱机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3.轮船和火车的发明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高三历史教案模板篇7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基础知识目标: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3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