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化学教案 >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

时间: 沐钦 化学教案

化学专业训练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

A.78升  B.78%  C.21升  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

A.一类  B.两类   C.三类  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

A.氮气、氧气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燃烧生成的烟      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  2.A   3.B   4.B   5.C   6.C

7.人体 作物  8.保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2)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 B. C. 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

晶体 中,

在 溶液中:

【例题】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 , 及

∴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 ,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

A. 中的 和 B. 的纯水中 和

C. 中电子和中子 D.明矾溶液中 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

A. B. C. 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 ),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实验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 NaHSO4、 NaHSO3、 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l-]>[NH4+]>[H+]>[OH-] (B) [NH4+]>[ Cl-]>[H+]>[OH-]

(C) [ Cl-]=[NH4+]>[H+]>[OH-] (D) [NH4+]=[ 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

(A) [Cl-]>[NH4+]>[H+]>[OH-] (B) [NH4+]>[Cl-]>[H+]>[OH-]

(C) [Cl-]=[NH4+]>[H+]>[OH-] (D) [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NH4+]>[Cl-]>[H+]>[OH-] (B) [NH4+]>[Cl-]>[OH-]>[H+]

(B) [Cl-]>[NH4+]>[H+]>[OH-] (D) [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的碱过量 (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 (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离平衡常数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离平衡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探究电离平衡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设置“讨论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利用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教材设置该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复习强、弱电解质概念,进而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基础。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化学键理论,都是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建立两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层次上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温故而知新,便于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决定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包括电离平衡的建立及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本章的核心,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是学习后面的几节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种平衡体系的共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本节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插图和表格,使知识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本节最后设置的“讨论”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电离平衡常数,是对电离平衡的定量描述。根据K值,可以判断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比较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电离平衡的特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为下一节水的离子积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学到对平衡体系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

教法建议

指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复习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分类(酸、碱、盐)、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和化学键类型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为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良好基础。

指导学生迁移化学平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习电离平衡。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弱电解质溶于水后不能完全电离的原因是什么?(2)建立电离平衡的条件是什么?(3)电离平衡的特征是什么?(4)改变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联系化学平衡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独立寻求答案,获取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平衡的原理完全适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建立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中,不宜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地灌输知识,这不仅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且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地使用电教手段,借助电脑动画,形象直观地模拟、演示醋酸的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特征,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电离平衡常数的教学,要重点介绍其意义,使学生学会运用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比较弱酸或弱碱的相对强弱。而不应涉及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这与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思路上完全一致的。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4)

【课程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领会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

(2)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物质的量来计量物质。

(3)掌握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4)学会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4) 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5) 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联想、类比、迁移、概括和总结,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3) 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4)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的含义和应用。

2.方法上重点、难点:如何寻找、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数学模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探讨,完成下列表格:

假定我们有一篓面值一元的硬币,假定每一硬币的形状、体积、质量是相同的,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篓硬币的个数?

序 号 方 法 或 途 径

方法一

方法二

……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交流、研讨]在开始今天的化学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回答我们布置的课前智力游戏:

假定我们有一篓面值一元的硬币,假定每一硬币的形状、体积、质量是相同的,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篓硬币的个数?

(媒体显示)

序 号 方 法 或 途 径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方法六

方法七

方法八

…… 直接数数

先称量出一个硬币的质量,再用硬币的总质量除以一个硬币的质量

先称量出100个硬币的质量,用硬币的总质量除以100个硬币的质量,再乘以100

先称量出一个硬币的体积,再用硬币的总体积除以一个硬币的体积

先称量出100个硬币的体积,用硬币的总体积除以100个硬币的体积,再乘以100

先测量出一个硬币的厚度,再将硬币垒起来,用硬币的总厚度除以一个硬币的厚度

先测量出100个硬币的厚度,再将硬币垒起来,用硬币的总厚度除以100个硬币的厚度,然后乘以100

用模具(比如一木板上刻有许多凹槽,每一凹槽中正好卡入10个硬币)计量(银行常用)

……

[建立模型] 我把上述方法总结为两种方法模型:直接计量和换算。前者直接获得硬币个数,后者通过引入中间物理量搭桥,换算出硬币个数。

[讲述、媒体显示]

模型一:直接计量 (方法一)

模型二:引入中间物理量换算 (方法二~方法八)

[引言]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化学上经常遇到的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构成它的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第三节所讲述的内容。

[讲述、媒体显示]第三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摩尔质量

[引言]首先我们来分析C + O2 == CO2 反应:

[讲述、媒体显示]

C + O2 == CO2

宏观上: 12克 32克 44克

微观上: 1个C原子 一个O2分子 一个CO2分子

[联想质疑]实际生产或科学实验中,碳、氧气、二氧化碳是可称量的,固体反应原料是按照一定的质量比例、气体反应原料是按照一定的体积比例投入的,但化学反应是在碳原子与氧分子之间一个一个地进行的,碳原子、氧分子以及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都是难于称量的微观粒子,如何建立起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其所含微观粒子数之间的联系呢?或者说已知宏观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如何求出它所含有的微粒个数?已知微粒个数,如何求出它的质量或体积?

[媒体显示]

宏观物质质量、体积――――――――――――――微粒个数

[思考探究]结合前面解决一篓硬币有多少个的方法模型,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知晓一定质量或体积的宏观物质中含有多少个微观粒子的方法或途径。(以碳粉、碳原子为例说明)

(媒体显示)

序 号 方 法 或 途 径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 ▼一个一个地数

▼先称量出1个微观粒子的质量,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质量除以1个微观粒子的质量,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

▼先称量出由某一数目的微观粒子所组成的微粒集体的质量,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质量除以微粒集体的质量,再乘以微粒集体所含有的微粒数,计算出碳原子个数。

▼先测量出1个微观粒子的体积,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体积除以1个微观粒子的体积,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

▼先数出1cm3宏观物质所含有的微观粒子个数,然后再根据宏观物质的总体积,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

......

[分析评价] 方法一可以看作是属于模型一的,直接计量;方法二~五可以看作是属于模型二的,引入中间物理量换算。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见或计数,因此,我们可以否定方法一。同样的理由,我们也可以排除方法二、方法四。由于不同的微粒的体积不一定相同,我们没有1cm3的各种宏观物质中所含微粒的个数的现成的数据,方法五不具有普遍性,如果采用方法五求一定质量物质中所含微观粒子数,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我们有现成的表示原子相对质量的相对原子量,只要我们适当确定方法三中构成微粒集体的微粒数目,使得这一微粒集体的质量是可以称量的,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建立模型]

根据方法三,我们把这一微观粒子集体所含微粒数目暂定为NA个,建立下列数学模型:

[讲述、媒体显示]

物质所含微粒数= ×NA

[引导点拨] 如何确定这“一定数目NA”,这“一定数目NA”究竟为多少比较适宜呢?国际上规定:0.012kg12C所含碳原子数目即为NA。这样规定有什么好处?①NA个微观粒子所形成的微粒集体的质量在几克到几百克之间,质量大小适宜,便于换算,可以称量。②有利于借助原子量,确定不同种类粒子集体的质量。

[讲述、媒体显示]我们把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个数称作“阿伏伽德罗常数”即NA,大约为6.02×1023。

将通过方法三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NA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代替,并作变形:

[讲述、媒体显示]

=

[讲述]我们把上述比值用一个特定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表示,并规定其单位为摩尔(mol),即:

[讲述、媒体显示]

物质的量(mol)= =

[讲述]物质的量便是我们在建立物质的质量与其所含微粒数时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通过它建立起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

由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当物质的量等于1mol时:

物质所含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质量

所以:1mol的物质中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

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质量即1mol物质的质量。

我们把1mol物质(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因此:

[讲述、媒体显示]

物质的量(mol)= =

n =N/NA=m/M

[提问总结、概括整合] (媒体显示)

▼在建立物质的质量和其所含微粒数的联系时,我们引入了什么新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物质所含微粒数之间是如何换算的?

▼什么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1mol物质的质量如何确定?什么是摩尔质量?它与1mol物质的质量是否为同一概念?

▼物质的量的含义什么?摩尔是什么?任何1mol物质中都含有多少个微粒?

[迁移、应用]

常规训练(略)

拓展延伸:

▼请在互联网或有关图书上查询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这些物理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已知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是不变的。如果我们在确定原子量时,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24作标准,则水分子的式量为多少?18克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

▼物质的量可以用来计量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各种微观粒子,也可计量这些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C2H4(乙烯)、HCHO(甲醛)、C2H4O2(乙酸)三种分子的组成可以分别用下图表示

从组成的角度看,可以把每个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合成一特定的整体,则上述三种物质可以表示为(CH2)2、(CH2)O、(CH2)2O2,三种物质所形成的混合物可看作是这一整体和氧原子组成的。已知由这三种物质组成的某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 二 课 时

[引言]引入了物质的量后,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其所含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今天我们继续探讨1mol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特点。

[媒体显示]

二、气体摩尔体积

[交流、研讨]阅读P21表1-3-1,相邻同学相互研讨。

[提问交流][媒体显示]

问 题 结 论

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数值上等于其式量,单位为克

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mol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固体、液体物质体积无明显规律,气体物质体积基本相同

[总结]从表1-3-1我们获得这样的结论:

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式量,单位为克。

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mol不同气体物质的质量不同,但体积基本相同。

[讲述、媒体显示]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m,单位L/mol)。

n=V/Vm

[拓展延伸]

同温(T)、同压 (P) 下,相同体积(V)的气体所含有的气体物质的量(n)或分子数(N)是否相同?

同温(T)、同压 (P) 下,气体的体积(V)和气体的物质的量(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同温(T)、同体积(V)下,气体的压强(P)和气体的物质的量(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讲述、媒体显示]

标准状况(简写为STP,指0℃,1.01×105Pa)下,1mol任何气体都占有大约22.4升的体积,这个体积叫做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展示22.4L立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

[概括整合] (媒体显示)

[迁移、应用]

常规训练(略)

[拓展延伸]

▼查阅有关书籍,想一想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不同条件、不同状态的物质,决定其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从理论上解释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为什么相同?

▼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求标况下1mol气体质量的方法。

▼自己动手用硬纸皮制作一个体积为22.4升的立方体,感受其大小。

第 三 课 时

[引言]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通过质量分数,我们可以求出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但是,在化学计算中,我们更多的应用到物质的量,因此,我们需要用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的组成――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讲述、媒体显示]

三、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B)

CB=n/V

n ――― 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V ―――溶液的体积(L或m3等)

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mol/m3等)

[迁移、应用]

将53gNa2CO3固体溶于水配成0.5升溶液,所得Na2C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1mol/L的H2SO4溶液中CH+、CSO42-分别是多少?将1molNaCl、1molCaCl2溶于水配成1升溶液,所得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概括整合] (媒体显示)

[引言]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呢?

[媒体显示]

请用NaCl固体配制250ml0.5mol/L的NaCl溶液。

[交流研讨]

你认为配制溶液的大致步骤有哪些?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提高溶液配制的精确度?

[活动探究](两人一组,相互协作)

[拓展延伸]某同学在配制NaCl溶液的实验中出现了如下情形,试分析对所配溶液浓度的影响

操 作 实 情 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

称量前未调零点,天平指针偏向左边

要称取7.3gNaCl固体,将药品放在右边托盘上称量

容量瓶洗涤后未干燥

未洗涤溶解NaCl固体的烧杯

加水至容量瓶容积的2/3时,未轻轻振荡容量瓶

定容时眼睛处于仰视的位置

摇匀后发现凹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第 四 课 时

[引言]引入物质的量后,不仅解决了一定量的宏观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数的问题,而且也为根据化学反应计算带来极大的方便。

[讲述、媒体显示]

四、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

2H2 + O2 2H2O

从质量角度: 4g 32g 36g

从分子数角度: 2分子 1分子 2分子

从物质的量角度: 2mol 1mol 2mol

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 44.8L 22.4L

从任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 2体积 1体积

[迁移应用]

▼分别从质量角度、微观粒子数角度、物质的量角度、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从任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分析化学反应2NO+O2===2NO2中各物质间的数量关系。

▼P24交流研讨

▼在标准状况下。CH4气体0.224升,充分燃烧时消耗O2多少摩尔?生成水多少克?如果将生成的CO2气体用2mol/L的NaOH溶液吸收,需要多少毫升的NaOH溶液?

[拓展延伸]

▼如何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配制250ml 2mol/L的稀硫酸?

▼试探讨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关系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氯气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2)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应)。

(3)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2) 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 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及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 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 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2.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

【教学准备】

1.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详见教学过程)

(1)活动1.2.1.1 交流•研讨:

(2)活动1.2.1.2 观察•思考:

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3)活动1.2.1.3 活动•探究

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4)活动1.2.1.4交流•研讨

(5)活动1.2.2.1 研究氯气的性质

2.将学生为4-6人小组

3.试验试剂和仪器:见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探究、对比法

【教学过程】

〖发放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引言〗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认识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且只有深入地研究物质的性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例如,通过对氢气的可燃性研究,可用作绿色能源和火箭的推进剂;通过对溴化银感光性的研究,制成了感光胶卷;通过对叠氮化钠(NaN3,在强烈撞击的情况下能快速分解并产生大量氮气)性质的研究,制成了汽车安全气囊……由此可见,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科学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呢?这就是本节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二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投影〗布置学生思考并填写活动表

活动1.2.1.1 交流•研讨:

1.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

2.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来进行?你能通过实例说明吗

〖小组讨论〗

〖表达与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评价与概括〗

1.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

〖媒体展示实例〗

物质 研究它们的性质的主要方法

氧气 观察和实验法

氢气 观察和实验法

锌和铁 观察和实验法

盐酸 观察和实验法

非金属的通性 分类、比较法

金属的通性 分类、比较法

酸的通性 分类、比较法

2.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来进行?你能通过实例说明吗?(可例举氧气、铁、盐酸或二氧化碳)

观察物理性质 预测化学性质 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

分析现象并解释 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

〖过渡〗通过同学们思考与交流,我们知道,研究物质的性质就应该首先把握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我们先探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板书〗

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过渡〗通过同学们交流与探讨,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板书〗1.观察法

(1)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看书 (2)内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

并回答〗 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3)实例:。

〖投影〗布置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活动1.2.1.2 观察•思考:

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实验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揭示物质的性质;

3、通过实验观察,认识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熔点的相对高低等物理性质。

4、通过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分析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试剂和仪器】略

【实验内容】

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

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状态 颜色 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 延展性强弱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 分析(或结论)

(1)

(2)

(3)

(4)

(5)

【交流与讨论】

1.你是如何通过观察来认识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在观察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 通过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分析金属钠的性质;

【问题思考】

1、实验中,你注意到金属钠是怎样保存的?为什么?

2、通过该实验,你对实验观察的认识有哪些提高(对比初中阶段)?形成了哪些观察的方法以及透过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活动评价】

【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1. 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

2. 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

〖课件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 略

〖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查表或看书可知金属钠熔点为97.81。C,沸点为882.9。C;密度为0.97g•cm-3金属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板书〗 2Na +2H2O ====2NaOH + H2

〖过渡〗刚才我们从“观察法”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往往还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板书〗2、实验法

(1)含义: 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2)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解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3)实验的步骤:在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实例

〖投影〗布置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活动1.2.1.3 活动•探究

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2、探究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3、认识条件控制在实验研究中的意义。

【试剂和仪器】

金属钠,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铁圈。

【实验步骤】

1.将切好的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使其与氧气反应。

2.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与氧气反应。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金属钠在空气中放置

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钠

【交流与讨论】将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和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问题思考】

1.这组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理解实验法的意义。

2.在你做过的实验中,还有因条件改变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吗?

【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预测:金属锂和金属钾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活动评价】

〖媒体展示或描述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和结论〗(略)

〖概述〗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而生成氧化钠,失去金属光泽(因此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里);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板书〗 4Na +O2 ==== 2Na2O

2Na +O2 ==== 2Na2O2

该实验验证了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性质。

〖板书〗3、分类法:

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板书〗4、比较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投影〗布置学生阅读填写活动表

活动1.2.1.4交流•研讨

1.运用所学知识,比较金属钠与金属铁的性质。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2.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测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1. 在研究金属钠性质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课件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 略

〖小组讨论〗

〖表达与交流〗

〖课件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 略

〖评价与概括〗(课件,略)

〖概述〗上面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的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在研究物质的某方面性质时,可能只用到一种或两种方法,但在研究物质的整体性质时却常常是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综合应用。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过渡〗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经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人们对物质性质的研究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通性和特性。那么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呢?

〖板书〗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并归纳〗(媒体展示)

首先,要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包括物质的存在状态、颜色气味等);

第二、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

第三、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所做的预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与预测相一致的性质,并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媒体展示图1-2-6,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过渡〗前面我们探讨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研究方法,现在我们利用其程序和方法来探究氯气的性质。

〖板书〗2。研究物质性质的案例——研究氯气的性质

〖引述〗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工业上,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和杀菌消毒剂等。氯气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刺激鼻腔和喉头黏膜并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较多量时使人死亡;氯气也是大气污染物。所制取和使用氯气时要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投影〗布置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活动1.2.2.1 研究氯气的性质

【活动目的】

1、通过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探究活动,模拟和领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基本程序;

2、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3、通过氯气与铁、铜、氢气的反应实验,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4、培养学生实验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活动用品】

1. 仪器:集气瓶 试管 水槽 坩埚钳 铁架台 胶头滴管 砂纸

2. 试剂:氯气、 铁丝 铜丝 氢气

【活动内容】

一、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

气瓶,观察氯气的颜色:用手轻

轻地在瓶口煽动,使极少量的氯

气飘近鼻孔,闻氯气的气味。

〖实验2〗取一只盛满氯气的试

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用手轻

轻摇动试管,观察现象。

【交流与讨论】

1. 你知道通常从哪些方面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吗?

2. 氯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特点?

〖媒体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 略

二、 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一)预测氯气的性质

1、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你认为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与同类物质氧气的性质进行比较)

2、你将通过哪些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媒体展示上述分析和结论〗 略

(二)实验验证过程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推断生成物

〖实验1〗用坩埚钳夹注一束铁丝,灼热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然后把少量的蒸馏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选做实验3〗在通风柜中,用坩埚钳夹注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然后把少量的蒸馏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现象。

〖媒体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 略

(三)分析、解释及结论

【交流与讨论】

1、从哪些事实证明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根据实验现象和推断的生成物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件展示上述现象、分析、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略

(四)比较、归纳

【问题思考】

1、您认为还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代替铁丝、氢气与氯气反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氧气、氢气等都是活泼非金属单质,它们可以和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

〖媒体展示上述分析和结论和化学方程式〗 (略)

三、探究氯气的特性——氯气能与水反应吗?

〖学生分小组自主活动〗

【活动目的】(学生自填)

1、

2、

……

【活动用品】

所需仪器

(供参考:试管、胶头滴管、砂纸)

所需试剂

(供参考:氯水、镁条、石磊溶液、红纸条 硝酸银溶液)

【活动内容】 氯气能与水反应吗?

〖你的预测与假设〗:

〖你设计的实验方案〗(经老师认可后方可实施):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 论

〖实验验证〗氯水的漂白性: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红纸条的集气瓶呵盛有湿润红纸条的集气瓶,观察现象。

【交流与讨论】

1、你的预测与假设、设计的实验方案以及探究的结果与预测和假设是否符合?

2、氯气可以使湿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了什麽?

3、氯水中有哪些物质?它具有哪些性质?在工农业生产中有何作用。

【问题思考】

1、在探究氯气性质的过程中应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

2、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概述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特性。

〖媒体展示上述内容〗 (略)

【活动评价】

自 评 他 评 师 评

【拓展延伸】

〖提问〗根据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推论氯气是否能与碱溶液反应?若能反应,请表述其产物并书写氯气分别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媒体展示上述内容〗(略)

【知识应用——身边的化学】(学生看书第20页)

〖引述〗身边的化学

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

次氯酸不仅能是有机色质退色,还能消灭细菌等。将氢气通入碱液(如NaOH溶液)可制得次氯酸盐(如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盐是一些漂白剂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它与稀酸或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到漂白和消毒作用。

以次氯酸盐为有效成分的漂白剂和消毒剂的有效期较短,放久了,会因分解而失去漂白与消毒功能。

二氧化氯也可用于漂白和消毒。实验证明,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是等质量氢气的2.65倍。不过,由于二氧化氯价格高,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氢气用于漂白和消毒。

〖过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了物质的性质后,人们往往要探究产生相关性质的原因,这就是要涉及物质结构方面的问题,如:金属钠和氢气各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与金属钠或氯气的性质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仅通过一般实验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利用模型、假说等方法进行有关研究。

〖板书〗3。化学探究过程中的模型与假说(引述)

(1)关于模型:

模型(model)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是对事物及其变化的简化模拟。模型一般可分为物体模型和思维模型两大类。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经常用到的球棍模型就是一种物体模型,而在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中所建立起的各种模型则属于思维模型。

(2)关于假说:

假说(hypothesis)是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面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假说提出后需得到实践的证实,才能成为科学理论。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起初就是一种假说,后来经过反复验证和修正,才发展成科学理论。

关于物质性质的研究知识化学研究的任务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化学研究为物质发生的各种变化寻求合理的理论解释,测定物质组成中各部分的含量,探究物质的内部结构,以及设计物质的合成方法,等等。现在,化学工作者不仅使用试管、烧杯等一般的化学仪器,而且使用许多先进的仪器来进行化学研究,使化学研究水平大为提高。

【知识拓展】

化学前沿

现代化学实验室

并非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在试管、烧杯等简单的化学仪器中完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研究室中出现了各种先进的仪器,帮助人们完成研究任务。例如,利用色谱仪可以把某种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而X射线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等则可以帮助人们测定化学物质的结构。

计算机技术的起兴是为化学研究实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计算机化学。在这个领域里进行化学研究的人们用计算机做实验。利用速度快、储存两大的计算机和计算化学家们编制的新程序,可以计算出化学物质的结构,还可以预测未知化合物的性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有着更高的期望:教会计算机按照优秀的化学家的思考方式去思考;让计算机去评估浩如烟海的反应,确定哪一个反应最适合得到某种预期的目标化合物;开发一种计算机——受控机器人系统,让它们在实验室里事实合成反应,等等。

【概括•整合】(略)

〖小结〗 略

〖作业〗 1. 学完这一节内容,请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谈谈你的收获。

2.传统的练习(略)

3.完成你的《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便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6)

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20__年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 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 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课时安排:一课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 教学方法

1、 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 主要教学方法

① 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 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 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 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 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⒈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⒉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 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⒊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 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 X-的还原性

3、 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 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 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 :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 NaCl溶液、1mol/L KI溶液、1mol/L 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 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 )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 ml 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

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 NaCl Na2SO4 ② NaCl Na2SO4 NaBr

③ NaCl Na2SO4 I2 ④  NaCl NaI Na2SO4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7)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29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