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程目录教案
借鉴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本校师资水平。借助本科生国际化项目,学院骨干教师体验到中国国外大学的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化学课程目录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化学课程目录教案【篇1】
第1课时 硫和硫的氧化物
课前准备区
1.⑥ ② ①③④ 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溶性酸性氧化物还能与水反应)
2.(1)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具有还原性 (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具有氧化性
课堂活动区
知识点一
探究活动
1.火山喷口附近 地壳岩层里 硫化物和硫酸盐 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如h2s、so2、so3等 石油、天然气、煤 蛋白质
2.硫黄 黄色晶体 不溶于水,难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3.①fe+s=====△fes s是氧化剂,fe是还原剂 ②2cu+s=====△cu2s s是氧化剂,cu是还原剂 ③h2+s=====△h2s
s是氧化剂,h2是还原剂 ④s+o2=====点燃so2 s是还原剂,o2是氧化剂
归纳总结
(1)游离态和化合态 (2)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易溶于cs2 (3)①具有弱氧化性,使变价金属生成低价硫化物;②具有还原性,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so2
迁移应用
1.a [硫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黄色固体,故选项a不正确。]
2.b [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虽然与化学活泼性有关,但不能把非金属性强弱作为判断依据。如o、n、s非金属性较强,但自然界中有游离的o2、n2、s。黑火药成分中的硫黄溶于cs2后过滤,将滤液蒸发得到晶体硫,滤渣再加水溶解过滤,滤渣为炭粉,蒸发滤液,浓缩结晶得到硝酸钾。s单质显0价,属中间价态,遇到金属、h2时作氧化剂,遇到o2、f2等强氧化性非金属时作还原剂。硫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低价态的金属硫化物,而氯气却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氯气氧化性比硫强。]
知识点二
探究活动
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试管中液面上升 so2易溶于水 溶液颜色变红色 so2的水溶液显酸性 溶液先变红,振荡后褪色,再加热后,溶液颜色恢复红色 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化合物不稳定 产生白色沉淀 so2具有还原性,可被氯水氧化成so2-4,与ba2+生成baso4沉淀
归纳总结
1.(1)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h2o h2so3 化合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可逆反应等
(3)so2+2h2o+cl2===h2so4+2hcl 2so2+o2 2so3 氧化 (4)so2能与某些有色物结合成不稳定无色物 cl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有色物氧化成无色物 不稳定,加热能复原 稳定 某些有机色质 绝大多数有机色质 品红――→通so2褪色――→△红色 紫色石蕊――→通so2红色 红色――→通cl2褪色――→△不显红色 紫色石蕊――→通cl2先变红,随即褪色
2.(1)so3+h2o===h2so4 (2)so3+ca(oh)2===caso4+h2o (3)so3+cao===caso4
迁移应用
3.b [这道题是对有漂白性物质的漂白原理的综合考查。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清楚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cl2、na2o2、h2o2、o3等是因强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so2是能和有机色素化合生成无色物质;活性炭是因吸附有机色素而漂白。a选项中so2使溴水、kmno4酸性溶液褪色是因为so2具有还原性,能使品红褪色是漂白性,so2不能使指示剂褪色,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因为能使品红褪色的物质很多,不仅仅是so2;c选项错误,因为这些漂白剂的漂白原理不相同,so2漂白属于加合型,活性炭属吸附型,漂白粉、na2o2属氧化型;d选项也不正确,so2和cl2等物质的量相遇在溶液中反应生成h2so4和hcl,而失去漂白能力。]
4.d [利用so2生产硫酸发生的反应为:2so2+o2 2so3(被氧气氧化,体现还原性),so3+h2o===h2so4。]
课堂小结
1.氧化性 亚硫酸 漂白 有毒
2.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课后练习区
1.d [硫燃烧时只能生成so2,so3可由so2催化氧化制取,d项错误。]
2.b [因通入so2气体而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时恢复红色。]
3.d [so2作还原剂时s元素的化合价应升高。]
4.d [本题主要考查so2和co2在性质上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点很多,如都是酸性氧化物,都为弱酸的酸酐;能与ca(oh)2、ba(oh)2等碱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同点主要表现在:so2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褪色,co2不具有漂白性;通过nahco3饱和溶液时,由于h2so3>h2co3(酸性),所以so2能与nahco3反应放出co2,但co2不反应;so2中s为+4价,未达到最高价态,故so2有还原性,但co2不具有还原性。由以上知识对题目逐项分析即得答案。a项检验的是so2;b项不管是否混有co2都不会产生白色沉淀,c项不管有没有co2都会产生白色沉淀,均不能验证有无co2;只有d项,酸性kmno4溶液将so2完全吸收,再通过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说明一定有co2;若无沉淀,则无co2。]
5.b [so2的水溶液呈酸性,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不能漂白石蕊试液;so2能漂白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为无色;so2的饱和溶液加入ba(no3)2溶液中,so2被no-3氧化为so2-4,so2-4与ba2+形成baso4沉淀;d试管中:so2+2naoh===na2so3+h2o,na2so3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
6.c [漂白原理分三种类型。(1)化合型,如so2。(2)氧化型,如hclo、h2o2、na2o2、naclo、o3。(3)吸附型,如活性炭。此题6种情况下,①与其他5种试剂的原理不同,③so2也与其他5种原理不同,其余的②④⑤⑥属同一类,故c选项符合题意。]
7.a [so3不具有漂白性,so2不能漂白指示剂,两者均可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故b、d错误;so3既可与碱反应,也可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8.b [可逆反应判断的关键是“两同”:同一条件、同时。在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亚硫酸中就有h2o、so2和h2so3等共存。电解水生成h2和o2是在通电条件下进行的,而h2与o2燃烧生成水是在点燃条件下进行的,条件不同,所以不是可逆反应;h2和i2的生成和分解为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的两个反应;溶解与结晶是在相同条件下饱和溶液中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故为可逆过程,但并非为化学反应;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复原,是不同条件下进行的两个过程,故不是可逆反应。]
9.(1)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
(2)变红 酸性 (3)褪色 漂白
(4)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氧化
(5)kmno4溶液褪色 还原 (6)吸收so2,防止so2污染环境 so2+2naoh===na2so3+h2o
10.(1)cl2 so2 h2so4 hcl baso3 baso4
(2)cl2+so2+2h2o===4h++so2-4+2cl-
解析 由框图中a、b两种气体等物质的量加入h2o中,生成含c、d的无色溶液,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f和溶液d,d中滴入agno3溶液有沉淀g,可知溶液c、d中含有so2-4、cl-。气体b通入到ba(oh)2溶液有沉淀生成,且b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知b为so2,则a为cl2。
11.(1)so2 气体通入氯水后溶液无色透明,且加入用hcl酸化的bacl2产生白色沉淀
(2)h2s、hi 若有h2s、hi,在通入氯水后,会有s、i2单质生成,不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且so2与h2s不共存
(3)hcl、co2
解析 将气体a通入氯水中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溶液中一定有so2,因为so2+cl2+2h2o===2hcl+h2so4;一定无h2s,因为2h2s+so2===3s↓+2h2o,so2和h2s不共存;一定无hi,因为2hi+cl2===i2+2hcl,生成的i2微溶,且碘水呈褐色。向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so2-4,进一步证明有so2气体;另一份中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一定有hcl,因为氯水中存在cl-,且so2与cl2反应也生成了hcl。
12.[提出猜想] 气体为co2 气体为so2 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
[实验探究] (1)b
(2)证明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so2
(3)证明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2
[得出结论] (4)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
解析 so2和co2均为酸性氧化物,并且均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so2生成caso3沉淀,co2生成caco3沉淀;但so2还有其他特殊性,如还原性,能被氯水、kmno4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还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等。
高中化学课程目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的酯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提问]你今天吃糖了吗?(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设问]什么是糖?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79“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n(H2O)m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单糖:葡萄糖、果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分类二糖:蔗糖、麦芽糖1mol糖水解生成2mol单糖
多糖:淀粉、纤维素糖水解生成许多mol单糖
[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学生归纳小结)
[板书]一、葡萄糖与果糖
(一)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2、结构:
[置疑]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学生推算]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回答]可能含-CHO、-COOH、-OH等。
[设问]如何鉴别葡萄糖的官能团呢?
[小组探究学习]
探究内容:葡萄糖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已知的实验数据:(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2)1mol该未知物与1molH2加成反应时,被还原成直链己六醇。
学生实验探究与思考:1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2设计实验方案
3动手实施方案
4设计表格记录并记录现象
5分析实验结果
6做出推论
(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表现性评价,自评、互评结合)
[小组交流结论]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具有什么性质?
[教师点评]
[板书]2、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3、化学性质:(具有醇与醛的共同性质)
(1)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2)能发生银镜反应
(3)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4)体内氧化:C6H12O6(s)+6O2(g)6CO2(g)+6H2O(l)
[提问]人生病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
[知识介绍]葡萄糖在人体内如何储存和被氧化:j储存:葡萄糖以肝糖元、肌糖元等形式被肝脏、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元而储存起来。需要时糖元转化为葡萄糖氧化释放出能量。k氧化:1g的葡萄糖完全氧化放出约15.6KJ的热量。注射葡萄糖可迅速补充营养。
[介绍]葡萄糖的用途及其原理:1、糖尿病人尿液检验的原理:葡萄糖遇试纸中的氢氧化铜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展示糖尿病人尿液检验的试纸);2、保温瓶内胆的制备原理: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
[小结]葡萄糖是醛糖,具有还原性。
[知识介绍]果糖的存在与应用。
[学生阅读归纳]果糖的结构、果糖与葡萄糖的相互关系、果糖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果糖的结构与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最甜)
2、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O-CH2OH
[设问]如何检验果糖是否有还原性(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探究]果糖的化学性质
[学生交流]果糖没有还原性,因为它没有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和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板书]二、蔗糖与麦芽糖
[讲述]蔗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一种二糖,存在于大多数植物体中,甜菜和甘蔗中含量最丰富。麦芽糖主要存在于发芽的谷粒和麦芽中,是淀粉在体内消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可以由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而得到。蔗糖与麦芽糖的分子式均为:C12H22O11,二者为同分异构体。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P82总结蔗糖与麦芽糖的物理性质。
[总结](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进行总结。
[板书]1、物理性质
蔗糖: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麦芽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设问]蔗糖与麦芽糖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设计蔗糖与麦芽糖性质的对比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解释、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蔗糖: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麦芽糖:(1)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H2O2C6H12O6
(麦芽糖)(葡萄糖)
[小结]学生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课外作业]
1、走访当地医院相关科室的医生,了解对糖尿病如何进行检测?
2、查阅有关蔗糖、麦芽糖的书籍或网站,了解它们的性质。
[课堂练习]
1.从食品店购买的蔗糖配成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往往能得到银镜,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蔗糖本身具有还原性B.蔗糖被还原
C.实验过程中蔗糖发生水解D.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蔗糖有部分水解
2.蔗糖3.42g与麦芽糖3.42g混合后并完全水解,若生成m个葡萄糖分子与n个果糖分子,则m与n的比值是
A.1:3B.3:1C.1:2D.1:1
3.某学生进行蔗糖水解的实验,并检验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它的操作如下:①取少量蔗糖加适量水配成溶液;②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H2SO4;
③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④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其实验结果没有银镜产生。其原因是__________。
A.蔗糖尚未水解B.加热时间不够
C.煮沸后的溶解中没有加碱中和其酸性D.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葡萄糖
上述实验的正确操作是。
4.棉子和甜菜中含有棉子糖,使棉子糖水解,一分子棉子糖水解为一分子蔗糖和一分子半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棉子糖的分子式是,如果使1mol的棉子糖完全水解时,则生成和、各1mol。
[参考答案]1、D2.B3.C,在水解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以中和H2SO4后,再加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4.C18H32O16,半乳糖、葡萄糖、果糖。
高中化学课程目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
3.使学生了解与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习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 ,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的教学。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
本节教学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
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教学建议
第一节
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教学过程 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的概念
实质 |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 |
特征 |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 |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
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 |
性质 (还原性、氧化性) |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 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 、 、浓 、 、 、 、 、 等。
2.还原剂
金属: 等;
某些非金属: 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 、 、 、 、 、 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高中化学课程目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氧化还原这一对典型的矛盾,领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已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特殊例子,通过分初中概念的逐步分析,使学习能从初中的特殊例子转移到高中扩大的概念的实质了来。若能从理论上、其它概念的发展的类比上进行分析,学习对其实质的理解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刻理解,一定会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会理解许多反应的进行的实质,对电化学知识也一定会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理解一定会使学生的能力提高,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对学生的今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会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3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新上高一的学生从心理上还未完全从初中的心理、思维方式上转变过来,理解能力还不十分强,但上高中后都有一种好奇心、好胜心,同时也都有一定的进取心,特别是考入重高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正确引导,逐步培养,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时期。 3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氧化还原这一对典型的矛盾,领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评论(0)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评论(0) 学时难点
氧化还原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从分类引入氧化还原反应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不知道大家看到氧化还原反应这几个字有 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呢?提到 反应,大家先来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学过 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他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活动2【讲授】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初中阶段我们认为它是还原反应。我们仔细思考,在反应中仅仅发生了还原反应吗?如果继续看,会发现氢气得到氧变为水。我们可以这样想,物质它不会消失,既然氧化铁失去了氧,必然有另一种物质得到氧,才能达到平衡。就好比商人,要卖出一件物品,是不是必然要有人来买?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同样的,得失氧也是同时进行的,换句话说,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我们给这种反应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有得失氧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3【讲授】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下列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反应中均有化合价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观察,思考,归纳,交流,得出结论:这些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有某些元素化合价的升高与降低,进而逆推出凡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4【讲授】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化合价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如下环节:
环节1: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结合教材阅读,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教师结合教材中氯化钠形成过程示意图完善该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变化间联系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6-37页
环节2:分析氢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及氯化氢形成示意图
3.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从NaCl和HCl的形成看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
活动5【讲授】分析氧化还原反
双线桥法:
(1)标出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升降。
(2)画箭头,箭头由反应物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种元素。
(3)在桥上标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 ,被氧化、被还原,同时用a×b e-形式表示得、失电子数。
a—得、失电子的原子总数
b—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a,b为1时可省略)
口诀:升 失 氧、降 得 还
【练习】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6【讲授】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判断依据:化合价升降
2.本质:电子的得失与偏移
3.标双线桥口诀:升 失 氧、 降 得 还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上习题。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氧化还原这一对典型的矛盾,领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学时难点
氧化还原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从分类引入氧化还原反应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不知道大家看到氧化还原反应这几个字有 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呢?提到 反应,大家先来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学过 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他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活动2【讲授】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初中阶段我们认为它是还原反应。我们仔细思考,在反应中仅仅发生了还原反应吗?如果继续看,会发现氢气得到氧变为水。我们可以这样想,物质它不会消失,既然氧化铁失去了氧,必然有另一种物质得到氧,才能达到平衡。就好比商人,要卖出一件物品,是不是必然要有人来买?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同样的,得失氧也是同时进行的,换句话说,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我们给这种反应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有得失氧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3【讲授】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下列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反应中均有化合价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观察,思考,归纳,交流,得出结论:这些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有某些元素化合价的升高与降低,进而逆推出凡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4【讲授】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化合价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如下环节:
环节1: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结合教材阅读,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教师结合教材中氯化钠形成过程示意图完善该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变化间联系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6-37页
环节2:分析氢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及氯化氢形成示意图
3.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从NaCl和HCl的形成看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
活动5【讲授】分析氧化还原反
双线桥法:
(1)标出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升降。
(2)画箭头,箭头由反应物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种元素。
(3)在桥上标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 ,被氧化、被还原,同时用a×b e-形式表示得、失电子数。
a—得、失电子的原子总数
b—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a,b为1时可省略)
口诀:升 失 氧、降 得 还
【练习】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6【讲授】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判断依据:化合价升降
2.本质:电子的得失与偏移
3.标双线桥口诀:升 失 氧、 降 得 还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上习题。
高中化学课程目录教案【篇5】
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LawrenceStenhouse)提出“教师即课程研究者(teachersascurriculumresearchers)”。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本着“教师参与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理念,力图构建“知识、方法、价值观”有机融合的化学学习内容,实现化学课堂“知能情”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基于此,本课题的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化学反应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即焓变与熵变的影响)”为线索,力求在探究过程中将科学本质的“可证伪性”与科学研究中“证明”与“证伪”方法的使用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以“熵增原理”为设计的着力点,从简单的体验活动中引出“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化学课堂的育人功能。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倡导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联系本课题的内容,课标内容标准要求:“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总体来说,课标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主要着眼于拓展学生对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认识,为可能的后续学习以及提高科学素养提供教学上的素材。
【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第四节,主要涉及用焓变与熵变作为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给出了吉布斯自由能的判定式,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由于焓变和熵变对高中生来说属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因此教科书在知识的深度上进行了适度把握,并在编排顺序上做了相应考虑,将本节课题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吸纳到原有认知框架中,教科书设计的实例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然而教科书在本节中没有设计编写相应的实验,学生难以利用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促进相应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从本学科纵向维度上看,学生学习本课题时,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焓变等有关内容,同时也具备了对化学反应从能量、速率、限度等维度研究的思想。本课题联系以上知识,提出了研究化学反应的另一个维度——方向(自发与非自发)问题,并利用焓变判据和熵变判据综合对化学反应的自发做出判断。由于熵及“熵增原理”内容较抽象、陌生度较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体现“熵增原理”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熵变和熵增做出一般性地常规探讨,并且创造了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空间。
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上,作为高二理科生,对常见的科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有一定的体验。为了延伸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及科学方法的学习,本课题的科学探究中引入“证明法”与“证伪法”,在交替使用二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中的“证明”与“证伪”方法及其对结果作出相应合理正确的解释。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低碳生活也时刻影响着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本课题通过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相关认知与情感,强化了从基本化学原理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意识,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2.知道△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3.知道化学反应的是否自发同时取决于△H和△S两个因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化学实验”与“角色扮演”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观察、描述、分析、推理和判断现象与结论。
2.了解科学探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形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事物和变化的世界观。
2.基于“熵增原理”的类比,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主体部分,结合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科书为蓝本,本着“源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用教科书教”的原则,选择主要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即化学反应是否自发)认识的缺乏,教学设计中引入一些物理变化的过程来帮助学生联想和构建关于自发过程的典型特征,结合焓变与熵变从实验探究中分析影响化学反应是否自发的影响因素。在探究焓变和熵变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引入“证明”与“证伪”的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科学探究的手段。最后,结合“熵增原理”与“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结合当下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在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演示法:视频建立感性认知
2、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演示法:活动建立感性认知
2、讲授法:介绍熵变概念
3、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活动体验法:角色扮演
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流程】
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由生活常识引入自发与非自发过程(视频播放:破镜重圆、覆水难收)
2认识概念、明确任务
自发过程的定义,学习任务: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
3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4探究一: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一:能量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一: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导、证明证伪
问题: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证明:例举大量支持假设的实例(4-5个)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方法引导二:更能体现科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证伪”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4.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汇报结果
探究结论
“证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5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举经验
介绍熵及熵增原理,举出常见的“熵增原理”的实例
7探究二: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二:混乱程度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0
7.2头脑风暴、自主探究
任选证明实验或证伪实验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7.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
“证明”实验说明:△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证伪”实验说明:△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8演示实验、整合结论
热冰实验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0与△H<0都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反应是否自发取决于△S和△H哪种影响更大
9体验活动、拓展思考
熵与环境保护
体验活动:混乱的制造者与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
1、 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 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高中化学课程目录教案【篇6】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高中化学课程目录教案【篇7】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