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教案
物理学习重在理解。记住最重要的公式,掌握好,学会举一反三,把例题理解透彻,才能更好地做更难的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学习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学习教案篇1
一、任务分析
1.内容分析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先后讲述了抛体运动、平抛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讨论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分别是“平抛运动的速度”、“平抛运动的位移”,而在教材最后涉及“一般的抛体运动”,拓展斜抛运动的知识。
2.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要求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知道用实验方法得到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理解确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方法;知道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独立性和同时性;体会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3.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
教材对平抛运动的讲述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讨论与交流和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平抛运动;(2)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利用已有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建立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物理模型,掌握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的计算推导;(3)通过理论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和频闪照片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比较注重体现探究实验,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对象分析
1.心理特征
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惧怕高中物理。而对于新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
2.知识和能力特征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合运动、分运动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规律;知道了一
般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有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处理曲线运动;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采取的学习策略:分组讨论,向教师寻求帮助,实验探索,总结反思等。
三、设计思想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节课主要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2.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3. 自主探究式学习策略: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探索规律、推导公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概念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
(3)掌握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抛的理论推证和实验证明,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1)原因: 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渗透着重要的思维方法。
(2)突破方法:运用多媒体软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板书推导过程;督促学生自行推导。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1)原因:平抛运动的规律由于公式原理比较繁杂,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学生不易理解掌握。
(2)突破方法:板书推导过程;督促学生自行推导。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视频、图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的实例,通过PPT向学生展示:
运动场面:篮球、垒球、铁饼、标枪…
生活场面:喷水枪、扔东西…
军事场面:导弹…
观察PPT, 思考这些运动的共同点,认识到抛体运动的普遍性。
通过PPT课件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抛体运动的定义)
提问:
大家看到的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整理。引导学生总结出抛体运动的概念: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强调抛体运动概念中的关键词:
初速度、只受重力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抛体运动的轨迹如何?
抛体运动的是一种形式的曲线运动。
总结归纳,回答问题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抛体运动的概念。
结合生活实例与抛体运动的概念,描述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三、探索新知,形成概念(平抛运动的定义)
提出问题: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呢?
【演示实验1】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
【演示实验2】钻有孔的塑料瓶向外喷水。
Flash动画演示平抛运动动画。
建立概念,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平抛运动。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强调抛体运动概念中的关键词: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只受重力
平抛运动是抛体运动的特例。
让学生举出上生活中平抛运动的实例。
如:射击的子弹…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PPT的Flash动画演示,并尝试描述平抛的定
义。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
联系生活,举出平抛运动的实例。
为下面探究平抛的性质作好准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形象直观的动画给学生以清晰的认识,促进其认知
强化学生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四、引导探索(平抛运动的特点)
通过PPT Flash动画演示平抛运动,结合演示实验一:
提出问题:
在演示动画中,我们在观察小球做平抛运动时,发现小球在水平向运动的同时,在竖直方向上有下落的运动,那么,这两个方向上运动具有什么特点呢?
在黑板上画简单图示,对平抛运动的物体做受力分析,分析其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受力情况并结合运动学知识,得出平抛运动的特点。
分析说明:
a: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观察PPT的动画演示,讨论并尝试描述平抛运动的轨迹。
通过观察猜想: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促进理解。
五、引导探索(平抛运动的规律) 1.坐标系的建立
引导学生思考:
类比直线运动当中欲得到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要先分析物体受到的力,有合力求物体的加速度,进而得到物体的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推导抛体运动的位置坐标:
1、应该沿什么方向建立坐标系?
2、应以哪个位置作为坐标原点?
以物体被抛出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以初速度v0的方向为x轴的方向,竖直方向为y轴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
2.平抛运动的速度
物体抛出后,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变化,我们如何来研究抛体运动的速度呢?
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尝试推导出t 时刻运动的速度。
提示学生先对平抛物体做受力分析,再结合运动学知识。
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点评。
平抛运动的物体:
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匀速运动,故 EMBED ;
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运动,故 EMBED 。
合速度由勾股定理可知,
大小为 EMBED ,
方向 ,其中 EMBED 为合速度与初速度间的夹角。
3.平抛运动的位移
提问:平抛运动任一时刻的位置如何确定?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t时间内的位移为 ;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t时间内位移为 ;
任一时刻的位置坐标为( , )
提问:t时间内的位移如何计算?
与水平方向夹角
4.平抛运动的落地时间
若将一物体以速度 从高度为h的某点水平抛出,则物体的落体时间如何确定?
根据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时性,我们可以从x
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中求时间,也可以从y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中求时间,求出来的时间是一样的。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牢记】平抛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
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由高度h和初速度 共同决定。
5. 平抛运动的轨迹
高中物理学习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新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以及平抛运动后接触到的又一类曲线运动实例。本节作为该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几个物理量,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为后续学习圆周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了,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物,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对圆周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得出相关概念和规律。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圆周运动实例,对其并不陌生,但学生对如何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却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学生在对概念的表述不够准确,对问题的猜想不够合理,对规律的认识存在疑惑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合理推导、细心总结、敢于表达,这就能对圆周运动的认识有深度和广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思考,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形成初步的系统认识,让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形成共鸣。
本节课结合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及解决方法,利用生活中曲线运动实例(如钟表、转动的飞轮等)使学生建立起圆周运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相关物理量。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即 。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4、能利用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并理解运用比值定义法得出线速度概念,运用极限思想理解线速度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2、体会在利用线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后,为什么还要学习角速度。能利用类比定义线速度概念的方法得出角速度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的运用,体会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世界观。
2、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轻松融洽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快乐学习。
五、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2、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引入这些概念的必要性。
2、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计算机、挂钟
七、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讲授;师生共同推理、归纳总结。
八、课时安排 :1节课
九、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类圆周运动实例,如: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等)
2、实物展示:钟表指针的转动、纸风车的转动、电风扇的转动等
提出问题:它们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做什么运动?
生:它们的轨迹都是圆,做圆周运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观看转动快慢不同的大轮和小轮多媒体视频)
师:大轮和小轮都在做圆周运动,它们转动的快慢一样吗?
生:它们转动的快慢不一样,大轮转动慢,小轮转动快。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描述做圆周运动物体转动快慢呢?
(学生仔细观察齿轮传动装置,亲自动手实践,分组讨论交流,展示讨论结果并说出原因)
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1)比较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或比较转过相同弧长所需要的时间)。
(2)比较相同时间物体与圆心连线转过的角(或物体与圆心连线转过相同角所需要的时间)。
(3)比较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圈数(或转过相同圈数所需要的时间)。
(4)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需要的时间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提出的方案也非常棒!我们的确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教师在对学生赞许时,注意利用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由衷的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探究后的成就感)
师:我们怎样用物理概念来表述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方法呢?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我们来一一学习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线速度的定义及其表达式是怎样的,线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线速度的方向怎样,如何确定线速度方向?
(4)、线速度是瞬时速度还是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线速度相关知识,从多角度让学生体会认识线速度,师生互动总结得出:
(1)、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与
所用时间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表达式: 单位:
物理意义: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时通过弧长的快慢。
(2)、线速度方向是过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观察砂轮切割金属的工作视频)
(引导学生分析: 时,则 所求得的线速度 表示质点做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3)、线速度是瞬时速度。
2、匀速圆周运动
(展示大挂钟,让学生观察钟表秒针转动情况)
提出问题:秒针尖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有什么特点,线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并展示小组讨论交流结果)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
秒针尖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任意时刻秒针尖端的线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在时刻变化。
师:我们把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指的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概念,分析得出:
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变化,所以是变速运动。“匀”指线速度的大小(速率)不变,而方向时刻改变。
(多媒体展示皮带传动装置,分析在转动过程中,主动轮与从动轮在皮带连接处线速度大小相等)
提出问题:主动轮和从动轮相比,谁转得快谁转得慢?你是怎样
描述的,请说出你的描述方法。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对其快慢进行描述,师生互动,共同总结
出描述的方法如下:
(1)、比较相同时间质点与圆心联系转过角的大小(或转过相同角所需要时间的多少)。
(2)、比较相同时间转过的圈数(或转过相同圈数所需要的时间)。
(3)、比较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
(注意:在和学生交流时,应多用鼓励和赞赏的语句。如“很好”、“很棒”、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过渡: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我们都可以从这些方面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我们如何从质点与圆周连线扫过的角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呢?
3、角速度( )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角速度定义及表达式是怎样的,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30°,45°,60°,90°,180°,360°,用弧度作单位该怎么表示?
(3)、角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如下:
(1)、定义:质点与圆心连线扫过的角度 与所用时间 的比值叫角速度。
表达式: (强调: 是用弧度表示,如果扫过的角度是用度表示,应把角度转化为弧度)
单位: 或
(2)、 例如:设半径为 ,30°角所对应的弧度为: ,同理
45°,60°,90°,180°,360°分别对应的弧度为 、 、 、 、
(3)、物理意义:描述质点与圆心连线转过角度的快慢。
(4)、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4、周期(T)和转速(n)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除了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我们还能不能用其他方式来描述呢?请同学们观察挂钟的秒针、分针、时针,如何比较它们转动快慢?
高中物理学习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4节,是建立在学习了曲线运动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同时在本节课中引入的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后面几节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内容相对其它节而言比较单调,应通过举一些实例引起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认识现象从而理解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有关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再加上在数学上对圆的认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研究圆周运动问题基本能力,就知识本身而言,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不是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圆周运动的概念
掌握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概念
掌握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观察现象总结出圆周运动的概念。通过合理的猜想及推导得出结论。初步运用极限的思想理解速度的瞬时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
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概念的理解,及其相互关系
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难点
线速度、角速度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用细线一端系住粉笔,粉笔在竖直片面内绕细线另一端做圆周运动。并把运动轨迹画在黑板上。
总结圆周运动的概念: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成为圆周运动。
提问:列举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实例
老师总结:表针上各点的运动;扇叶上各点的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创设情境:在新课引入的演示中,在细线上任取A、B两点(A点更接近圆心)提问A、B两点哪点运动的更快呢?
学生回答:B点比A点运动的快。因为相同时间B点运动的弧长较长。
A点和B点运动的一样快。因为相同时间A、B点转过的角度一样。
(A点比B点运动的快。)
教师总结:前两种答案都很有道理,所以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圆周运动。把运动的弧长与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线速度,把转过的角度与时间定义为角速度。
线速度(v)
定义:物体通过的弧长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单位:米每秒 m/s
2.物理意义:描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3.矢量性
回顾: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结合数学知识得知,线速度的方向沿圆的切线方向,与半径垂直。
因为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发生改变,所以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4.平均线速度与瞬时线速度
由定义给出的是平均线速度,当运动时间非常非常小的时候得到的是瞬时线速度。
5.匀速圆周运动
消除前概念: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学生:因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的方向在不断变化,因此,它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是指线速度的大小不变。
在创设情景中,B点线速度大于A点的线速度,
角速度(ω)
创设情境:在不同的表盘上,时针或分针的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的弧长各不相同,即线速度不相等,却可以表示相同的时间,因为转动一周所用时间相同。
(播放皮带传动视频)当皮带传动时,大小两轮子边缘在相同的时间内经过的弧长相同,即线速度大小相同,但是两个轮子,小轮显然转得快些。
总结:仅仅用线速度不能全面的描述圆周运动。所以需要引入角度和时间的比值—角速度。
高中物理学习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介绍伽利略上百次的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索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挖掘素材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h=1/2at2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演示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教学重点】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g。
【实验器材】
牛顿管、橡皮块、两张相同的纸。
【教学过程】
一、自由落体运动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张纸和一块橡皮下落的现象)
师:是否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在17世纪时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就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①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②两块石头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③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④这与重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矛盾。
请一个学生来做个实验:半张纸揉成的纸团和一大张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情况,请同学观察。(纸团比纸片下落快,轻的物体还下落的快。)
(设计说明:上述方法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粗略的逻辑推理或做实验验证。)
师:这样看来,重的物体有时下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的几个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2.分析引导:
(1)教师指出:上述实验现象表明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在17世纪,伽利略曾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实验发现:质量不同的铁球和木球几乎同时落地。
(2)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3)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总结归纳:
(1)牛顿管实验结论:质量不同的羽毛硬币等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并比较一下牛顿管放入空气后的实验现象,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我们会猜想它会不会就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呢?这样需要来证明才能确定。
(2)指导学生看“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的插图。
提问:要证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方法一:利用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 为定值进行推导。方法二:证明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是连续的奇数比。)
(设计说明:这种方法先猜想后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也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高中物理学习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人教版第二章第五节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性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整个必修一的安排上,匀变速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教学则向学生介绍用现代先进教学仪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特征,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现代新科技的角度观望历史人物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体会近代物理的先驱伽利略是如何进行研究的---这是向高中学生首次介绍伽利略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它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对于物体的运动快慢,教材通过演示牛顿管实验进行证实,进而最后抽象出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运动模型。这样的编写层次分明,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学生不难建立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模型。
学情分析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教材中通过实验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这一点是在基于学生已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相邻时间段内通过位移差等于一个衡量”的前提下,学生很容易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并算出下落的加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4.理解在不同的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所不同;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5.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玻璃筒内金属片、羽毛等下落的实验及其它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思考、学会归纳和总结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落体问题的研究,体会对问题的研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重点难点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规律及重力加速度。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教学手段及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启发式教学为主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纸片、牛顿管、木尺、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重锤。
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观察思考 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总结归纳”为教学结构,采用“交流—互动”的探究模式教学。
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体现物理与社会、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导入
提出问题
用木尺测学生反应快慢。说明需要研究物体下落过程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而引入研究的课题。 学生实践,积极配合测反应快慢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 师生互动
展开新课
(一)下落快慢比较
1.提问:日常生活中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2.提问:为什么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当然实验是检验现象的唯一标准.
演示:(1)硬币和白纸
(2)硬币和纸团
3.提问:为何出现上述现象
4.提问:那减少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下落快慢会如何?
演示:牛顿管中铁片和羽毛的下落
5.归纳:不计空气阻力,所有物体下落一样快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研究在不计空气阻力情况下,只受重力,并且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即自由落体运动
回答1:一样快
回答2:重的物体下落快
回答3:跟它受的阻力有关系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回答:一样快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认真思考得出结论:忽略阻力的情况下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让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习惯
师生互动
展开新课
(二)自由落体运动
1.提问:同学们请从自由落体运动定义中找出其条件
2.归纳: (1)V0=0
(2)只受重力作用
3.提问: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4.归纳:物体在实际生活中下落除了受自身的重力外还受到空气的阻力,因此自由落体运动其实为一种理想化的运动。
5.提问:请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直线运动有哪些?
6.提问:那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7.提问: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判断物体运动性质的?
8.提问:前面我们用什么实验方法的?
回答:
1.只受重力的作用
2.静止开始下落
举例:雨滴的下落
苹果的坠地
叶片的下落等
学生认真听
回答:匀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减速直线运动
回答:匀加速直线运动
回答:看相等时间段内的位移
回答:打点计时器,分析纸带上的点迹,进而判断物体运动性质 开动学生大脑
给学生发挥的余地
让学生大胆猜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生互动
高中物理学习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
2、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3、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习重点 曲线运动中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难点 理解并掌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方法 实验、讲解、归纳、推理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第一学时 一、课题导入
至今为止,我们只研究了物体沿着一条直线的运动。实际上,在自然界和技术中,曲线运动随处可见。水平抛出的物体,在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沿曲线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轨迹接近圆,也是曲线。抛出的物体,公转中的地球,他们的运动都是曲线运动。那么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研究曲线运动到底具有哪些规律。
目标引领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
2、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3、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三、独立自学
学生自学课本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引导探究
一、曲线运动的位移:
1.坐标系的选择:研究物体在同一平面内做曲线运动时,应该选择 坐标系?
2.位移描述:物体运动到某点时,其位移可尽量用它在 方向的分矢量来表示,而分矢量可用该点的 表示。
二、曲线运动的速度
1.速度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 方向。
2.运动性质: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的速度 发生变化,即速度时刻发生变化,因此曲线运动一定是 运动。
3速度的描述:可以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分矢量叫做分速度,其中vx= vy= 。
三、运动描述的实例:
1.蜡块的位置:蜡块沿玻璃管匀速上升的速度为vy,玻璃管向右匀速运动的速度设为vy,从蜡块开始运动的时刻计时,于是,在时刻t,蜡块的位置P可用它的x、y两个坐标表示x= y= 。
2.蜡块的速度:速度的大小v= ,速度的方向满足tan=
。
3.蜡块运动的轨迹:y= ,是一条 。
四、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动力学看:当物体所受合理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 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 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目标升华
一、对曲线运动的理解
1、曲线运动的速度;
2、曲线运动的性质;
3、五种类型的运动。
高中物理学习教案篇7
一、课标要求
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
1.课时安排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2.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
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
陈述性知识: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对原有陈述性知识采取回忆、再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回顾旧知识、掌握新授知识,为学生建立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结、对新授知识的加工和组织奠定基础。
程序性知识: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的方法。
应用几何知识计算分力。
应用力的分解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采用体验、实验的策略,让学生动手实验,直接观察获得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对作图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程序性知识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师生对话共同总结归纳的策略,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指导思想
(1)设置真实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而不是只聆听教师的讲解。本课笔者创设了单手拉车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地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人二人都拉不动的车,老师能够用单手拉动呢?秘密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内在的探究兴趣。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接触的新情境或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不一致时,会打破学生原来的认知平衡,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迫切希望把新情境、新知识同化与顺应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在学生的心目中,大车是不容易拉动的,而教师单手拉动了大客车这个情境就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学生会急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3)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本节课通过设问、实验、练习等环节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课设计了小实验:观察斜面上物体的重力的作用效果、拉橡皮筋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简单易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实验的习惯。
(5)引导学生合作、观察与体验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与人合作,体验实验探究的快乐。
(6)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改要求要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物理学不是存在于物理学家头脑中的抽象的科学,它源于自然与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力的分解的大量事例,如盘山公路、行李箱、幼儿园的滑梯、现代化的斜拉桥等,这些事例不仅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更能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深刻理解科学的价值,感悟科学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力的概念,认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无条件限制时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
(2)认识力的分解可以从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出发,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分力。
(3)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实验,让学生尝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掌握规律,体会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和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感受主动和他人交往、合作及尊重他人的快乐,并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拥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五、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准备
1.学生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在上本节课之前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①熟悉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②熟知力的合成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③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和边长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准备──每两人一组,每组准备如下器材:
系绳的小车一个、自制多功能木板一块(一面贴有白纸)、三角板两块、橡皮条一根(系有绳套)、弹簧秤两只。
3.演示实验器材:斜面上物体重力分解数字测力仪(自制)
4.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学说明 ?
开场白,观看视频
3分钟 很高兴能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探究物理问题,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愉快地度过接下来时光。
同学们,咱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大家都力推你,看来力气确实不小。我这儿有人想和你比试一下。请看屏幕。
〖视频展示〗大力士拉车
和他比谁的力气大?(大声)
我比他还厉害!我只用单手就可以拉动大车,而且车上还要坐满人,你们相信吗?(大声)
〖视频展示〗单手拉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