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教案大全
当今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模式并存,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没有昨天的基础科学,就没有今天的技术革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知识教案大全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知识教案大全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光的颜色 色散》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13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主要认识光的衍射以及衍射光栅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发生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从而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常学习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和对单缝衍射装置的观察,理解衍射条件的设计思想.
(2)在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课外自己动手观察衍射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泊松亮斑”等科学小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研究品德.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单缝衍射实验和圆孔衍射实验的观察以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教学难点
衍射条纹成因的初步说明.
四、学情分析(根据个人情况写)
五、教学方法
1.通过机械波衍射现象类比推理,提出光的衍射实验观察设想.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以及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
3.通过对比认识衍射条纹的特点及变化,加深对衍射图象的了解.
六、教学用具
JGQ型氦氖激光器25台,衍射单缝(可调缝宽度),光屏、光栅衍射小圆孔板,两支铅笔(学生自备),日光灯(教室内一般都有),直径5 mm的自行车轴承用小钢珠,被磁化的钢针(吸小钢珠用),投影仪(本节课在光学实验室进行).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复习水波的衍射
[投影水波衍射图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P14图10—26,10—27)]
[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回忆一下相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是波的衍射?
2.图10—27中哪一幅衍射现象最明显?说明原因.
[生1](议论后,一人发言)波能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图10—27中丙图衍射最明显,因为这里的孔宽度最小.
[师]前一个问题回答得很好,后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还有其他看法?
[生2]我认为丙图中孔的尺寸虽然是最小,但不一定就是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原因,我们应该用它跟波长比.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说说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生总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光的衍射实验
[师]通过上一节课光的干涉的学习,我们知道光是具有波动性的,光既然是一种波,那么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该具有衍射的现象,大家有没有见过光的衍射现象呢?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光波也应有衍射本领,但无法举出例子)
[师]根据我们刚才复习的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大家说说看,为什么平时我们不易观察到光的衍射?
[生]可能是因为光波波长很短,而平常我们遇到的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较大,所以不易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师]很有道理,大家来想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讨论,设计出多种实验观察方案,绝大部分着眼于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教师加以肯定鼓励)
[实验观察]
安排学生根据上面的设想,自制单缝和小孔.
1.用单缝观察日光灯光源.
2.用小孔观察单色点光源.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然后告诉我你看到的现象.
(学生回答基本上有两类现象,一是观察到了单一的一条亮线或一个圆形亮点,二是观察到比较模糊的明暗相间的线状或环状条纹)
[师]大家做得很认真,有几位同学已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现在我们再用更好的装置来一起观察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教师演示]
在不透明的屏上装有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单缝,用氦氖激光器照射单缝,在缝后适当距离处放一光屏,如右图20—19所示.
EMBED MSPhotoEd.3
调节单缝宽度演示,得出下列结果.
缝宽 较宽 较窄 很窄 极窄 关闭 屏上现象 一条较宽亮线 一条较窄亮线 亮线变宽、变暗并出现明暗相间条纹 明暗条纹清晰、细小 条纹消失 [师]请大家将我们的实验结果与课本图20—8的几幅照片比较,总结一下光要发生明显的衍射应满足什么条件.
高中物理知识教案大全精选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发生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从而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学习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和对单缝衍射装置的观察,理解衍射条件的设计思想。
2、在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课外自己动手观察衍射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泊松亮斑”等科学小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
单缝衍射实验和圆孔衍射实验的观察以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
衍射条纹成因的初步说明。
教学方法:
1、通过机械波衍射现象类比推理,提出光的衍射实验观察设想。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以及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
3、通过对比认识衍射条纹的特点及变化,加深对衍射图象的了解。
教学用具:
频率可调的振源、发波水槽及相应配件、水波衍射图样示意挂图、光的干涉衍射演示仪、激光干涉衍射演示仪(及相关的配件)、单丝白炽灯、红灯、蓝色灯,自制的单缝衍射片、光波圆孔衍射管、游标卡尺、激光发生器、小圆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光的干涉现象反映了光的波动性,而波动性的另一特征是波的衍射现象,光是否具有衍射现象呢?
提出问题: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
演示水波的衍射现象,让学生回答并描述衍射现象的特征,唤起学生对机械波衍射的回忆,然后再举声波的衍射例子。指出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通过衍射把能量传到阴影区域,能够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
水波、声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那么光是否也会产生衍射现象?若会产生,那么衍射图样可能是什么样呢?
(二)新课教学
1、单缝衍射实验
(1)教师用光的干涉、衍射仪做单色光的单缝衍射,或用激光源来做单缝衍射实验。实验过程中展示缝较宽时:光沿着直线传播,阴影区和亮区边界清晰;减小缝宽,在缝较狭时:阴影区和亮区的边界变得模糊;继续减小缝宽光明显地偏离直线传播进入几何阴影区,屏幕上出现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
(2)分析:展示衍射现象实验示意图,当光传播到狭缝时,可把狭缝S看成许许多多个点光源,这些点光源发出的光在空间传播相遇叠加决定了屏幕上各点位置的明暗情况.
(3)特征:(单色光的衍射图样)
①中央亮纹宽而亮.
②两侧条纹具有对称性,亮纹较窄、较暗.
高中物理知识教案大全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光干涉的条件.
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4.通过“扬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学习,渗透科学家认识事物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波的干涉条件,相干光源.
2.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加强区和减弱区并且互相间隔,如何理解“加强”和“减弱”.
3.培养学生观察、表述、分析能力.
三、教具
1.演示水波干涉现象:频率可调的两个波源,发波水槽,投影幻灯,屏幕.
2.演示光的干涉现象:直丝白炽灯泡;单缝;双缝;红、绿、蓝、紫滤色片;光的干涉演示仪;激光干涉演示仪.
3.干涉图样示意挂图,为分析干涉所做的幻灯片;或电脑及干涉现象示意的动画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机械波的干涉现象引入:首先演示“水波干涉现象”,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现象?
(2)是否任何两列波在传播空间相遇都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让学生回答,让学生描述稳定干涉现象的特征,指出干涉现象是两列波在空间相遇叠加的一种情景;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要得到稳定干涉现象需是相干波源.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的干涉现象——扬氏干涉实验.
(1)提出问题:光是否具有波动性?如果有则会有光的干涉现象,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可以用屏幕,在屏幕上会得到什么现象呢?
演示 两个通有同频率交流电单丝灯泡(或蜡烛)作为两个光源,移动屏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屏幕上看不到明暗相间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独立热光源的光波相遇得不到干涉现象.说明光的复杂性.认识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的不成功是光无波动性?还是实验设计有错误,没有满足相干条件?
(2)扬氏实验.
①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如何认识光,如何获得相干光源——展示扬氏实验挂图鼓励学生在认识事物或遇到问题时,学习扬氏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
②介绍实验装置——双缝干涉仪.
说明双缝很近0.1mm,强调双缝S1、S2与单缝S的距离相等,所以两单缝S1、S2处光的振动不仅频率相同,而且总是同相.
③演示:
先用加滤色片后单色光红光进行演示,然后改用激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并使双缝与屏幕的距离加大,这样在屏幕上得到条纹间距离大,更为清晰的明暗相同的图样.
展示双缝干涉图样,让学生注意观察图样,回答图样的特点:(1)明暗相间.(2)亮纹间等距,暗纹间等距.(3)两缝S1、S2中垂线与屏幕相交位置是亮条纹——中央亮纹.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图样?怎样用波动理论进行解释.
2.运用波动理论进行分析.
(1)演示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两列波在一直线上叠加的情景.
用做好的幻灯片用投影幻灯进行演示;或用编制好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
注意分析两列波传播经同一位置时此点的振动情况.
①仍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往复振动,位移随时间而改变.
②两列波同相振幅变大,说明此点振动加强了;两列波反相振幅减小,说明此点振动减弱了.
强调波形图是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位移的包络线,演示波在传播时,波峰波谷的移动情况.
(2)演示一列波由近及远波峰、波谷示意图,演示两列频率相同,同相波由近及远波峰、波谷的示意图.
操作:
波峰、波谷行进位置.
高中物理知识教案大全精选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光干涉的条件.
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4.通过“扬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学习,渗透科学家认识事物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波的干涉条件,相干光源.
2.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加强区和减弱区并且互相间隔,如何理解“加强”和“减弱”.
3.培养学生观察、表述、分析能力.
三、教具
1.演示水波干涉现象:频率可调的两个波源,发波水槽,投影幻灯,屏幕.
2.演示光的干涉现象:直丝白炽灯泡;单缝;双缝;红、绿、蓝、紫滤色片;光的干涉演示仪;激光干涉演示仪.
3.干涉图样示意挂图,为分析干涉所做的幻灯片;或电脑及干涉现象示意的动画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机械波的干涉现象引入:首先演示“水波干涉现象”,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现象?
(2)是否任何两列波在传播空间相遇都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让学生回答,让学生描述稳定干涉现象的特征,指出干涉现象是两列波在空间相遇叠加的一种情景;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要得到稳定干涉现象需是相干波源.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的干涉现象——扬氏干涉实验.
(1)提出问题:光是否具有波动性?如果有则会有光的干涉现象,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可以用屏幕,在屏幕上会得到什么现象呢?
演示两个通有同频率交流电单丝灯泡(或蜡烛)作为两个光源,移动屏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屏幕上看不到明暗相间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独立热光源的光波相遇得不到干涉现象.说明光的复杂性.认识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的不成功是光无波动性?还是实验设计有错误,没有满足相干条件?
(2)杨氏实验.
①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如何认识光,如何获得相干光源——展示杨氏实验挂图鼓励学生在认识事物或遇到问题时,学习杨氏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
②介绍实验装置——双缝干涉仪.
说明双缝很近0.1mm,强调双缝S1、S2与单缝S的距离相等,所以两单缝S1、S2处光的振动不仅频率相同,而且总是同相.
③演示:
先用加滤色片后单色光红光进行演示,然后改用激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并使双缝与屏幕的距离加大,这样在屏幕上得到条纹间距离大,更为清晰的明暗相同的图样.
展示双缝干涉图样,让学生注意观察图样,回答图样的特点:(1)明暗相间.(2)亮纹间等距,暗纹间等距.(3)两缝S1、S2中垂线与屏幕相交位置是亮条纹——中央亮纹.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图样?怎样用波动理论进行解释.
2.运用波动理论进行分析.
(1)演示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两列波在一直线上叠加的情景.
用做好的幻灯片用投影幻灯进行演示;或用编制好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
注意分析两列波传播经同一位置时此点的振动情况.
①仍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往复振动,位移随时间而改变.
②两列波同相振幅变大,说明此点振动加强了;两列波反相振幅减小,说明此点振动减弱了.
强调波形图是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位移的包络线,演示波在传播时,波峰波谷的移动情况.
(2)演示一列波由近及远波峰、波谷示意图,演示两列频率相同,同相波由近及远波峰、波谷的示意图.
操作:
波谷行进的位置;然后再演示两列波S1、S2独立传播每隔
高中物理知识教案大全精选篇5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
19.7 核聚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变反应的特点及其条件.
2.了解可控热核反应及其研究和发展.
3.知道轻核的聚变能够释放出很多的能量,如果能加以控制将为人类提供广阔的能源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培养他们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导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热爱科学、勇于献身科学。
2.认识核能的和平利用能为人类造福,但若用于战争目的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人类早日和平利用核聚变能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聚变核反应的特点。
聚变反应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7年。氢弹爆炸释放核能是通过轻核的聚变来实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聚变的问题.
学生:学生认真仔细地听课
点评:通过介绍我国第一氢弹爆炸,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二)进行新课
1.聚变及其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什么叫轻核的聚变?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学生回答: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反应叫做聚变。
投影材料一:核聚变发展的历史进程[1]
提问:请同学们再看看比结合能曲线(图19.5-3),想一想为什么轻核的聚变反应能够比重核的裂变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
让学生了解聚变的发展历史进程。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因为较轻的原子核比较重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更大,聚变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能产生更多的质量亏损,所以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就更大
点评: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物理知识教案大全精选篇6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变反应的特点及其条件.
2.了解可控热核反应及其研究和发展.
3.知道轻核的聚变能够释放出很多的能量,如果能加以控制将为人类提供广阔的能源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培养他们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导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热爱科学、勇于献身科学。
2.认识核能的和平利用能为人类造福,但若用于战争目的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人类早日和平利用核聚变能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聚变核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聚变反应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7年。氢弹爆炸释放核能是通过轻核的聚变来实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聚变的问题.
学生:学生认真仔细地听课
点评:通过介绍我国第一氢弹爆炸,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二)进行新课
1.聚变及其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什么叫轻核的聚变?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学生回答: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反应叫做聚变。
投影材料一:核聚变发展的历史进程[1]
提问:请同学们再看看比结合能曲线(图19.5-3),想一想为什么轻核的聚变反应能够比重核的裂变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
让学生了解聚变的发展历史进程。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因为较轻的原子核比较重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更大,聚变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能产生更多的质量亏损,所以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就更大
点评: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归纳补充:
(1)氢的聚变反应:
21H+21H→31He+11H+4 MeV、
21H+31H→42He+10n+17.6 MeV
(2)释放能量:ΔE=Δmc2=17.6 MeV,平均每个核子释放能量3 MeV以上,约为裂变反应释放能量的3~4倍
提问:请同学们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说明核聚变发生的条件?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并分组讨论。
得出结论
微观上:参与反应的原子核必须接近到原子核大小的尺寸范围,即10-15 m,要使原子核接近到这种程度,必须使它们具有很大的动能以克服原子核之间巨大的库仑斥力。
宏观上:要使原子核具有如此大的动能,就要把它加热到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点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考虑核聚变的条件,有助于加深理解。
高中物理知识教案大全精选篇7
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学生在学完宏观 物体的有关知 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演示扩散现象,学生借助显微镜动手观察布朗运动,用电子目镜展示显微镜中的景象,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 常见现象的探 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香水扩散、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红墨水在水中扩散以及比较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快慢的演示实验。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进一步体会分子的运动。
? 3.本节需要考察 的知识与技能 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布朗运动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一些视频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扩散现象,理解推断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运动造成的;
(2)观察布朗运动,能够叙述布朗运动的特点;
(3)能够用分子运动理论 解释布朗运动 成因,推测宏观表现的微观成因,体会大量分子不断撞击微粒的情景,能够解释布朗运动;能够区分布朗运动与分子运动;
(4)认识到科学观察要细致,推断要有充分依据。体会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例分析,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该节内容;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推理能力,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体会宏观物质的性质由微观结构决定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2)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重点难点
重点:布朗运动。
难点: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布朗运动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自学探究法、问题引领法。
教具准备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演示实验:装有香水的香水瓶,分别装有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玻璃广口瓶、毛玻璃片,烧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和胶头滴管;
2.比较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速度的演示实验:分别装有冷、热水的烧杯、红墨水和胶头滴管;
3.观察布朗运动的分组实验:显微镜、制备好的水粉颜料悬浊液、带凹坑的载玻片、显微镜的电子目镜。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自我介绍——引入“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 是什么运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的第二节 分子的热运动。(打开香水瓶)
新课讲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 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仅为10-10m,很小的物体中都含有大量的分子,如1 cm3水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 3. 3×1022个,还要像研究宏观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方法来研究每一个分子的运动,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宏观现象进行分析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比如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扩散现象。【出处:21教育名师】
(一)扩散现象
请问前排的学生有没有闻到什么特殊的气味。(学生闻到香水味,香水发生了扩散现象,香水分子运动了。)
【演示实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两种气体谁的密度大?是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发生的吗?(是由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和空气分子在运动,彼此进入了对方。这就是我们学过的气体扩散现象。)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我们把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气体与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液体和液体之间呢?
【演示实验】向装有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水慢慢全变红了,红墨水已扩散到整个水中,液体也同样发生了扩散现象。说明了液体分子在运动。
你们猜猜看,固体间能发生扩散现象吗?(能)
由于固体间的扩 散速度相对较 慢一些,想观察到他们间的扩散过程要花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几年,今天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前几天我请我们学校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一起去锅炉房堆积煤炭的地方拍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视频】学校锅炉房堆放煤炭的地方,去除煤炭后,把墙壁表层铲去后,墙的内部仍然是黑色的。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碳分子进入了墙壁,固体间也发生了扩散现象。固体分子在运动。)
2、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发生。只不过固体间扩散发生慢,气体、液体相对扩散发生快。
扩散的快慢除了和物体的状态有关,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温度)
【演示实验】分别向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滴入几滴红墨水。(注意比较扩散的快慢。)
3、特点: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扩散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请举出你生活中的与扩散有关的一些现象。(如酒好不怕巷子深、腌制食品、炒菜等。)
介绍扩散现象在生活、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回头再看一下气体和液体的扩散现象,说明扩散总的趋势是浓度趋于一致,浓度一致后此时分子仍在运动。
4、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证明。
分子的永不停息运动是建立在实验 事实的基础上 的,但我们能直接看到分子在运动吗?(不能)我们肉眼只能区分10-4m的物体,大家想不想看到小于10-4m物体的运动呢?(想)怎么办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种我们仅凭肉眼看不到的也与分子运动有关的现象,也是刚开始我所介绍的——布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