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育教案
物理是由浅入深。没有扎实的基础很难做综合题,大题也会很难做,所以学习物理不能掉以轻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教育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教育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 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 .
主要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
[方案一]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下落的现象)
(3)请举出一轻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张纸片下落情况)
2、分析引导:
(1)上述实验现象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教师指出)
(2)演示:把纸片团成一个小纸团,再让它和小石子同时下落的现象.
(3)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分析与小结:
(1)分析“牛顿管”实验的特点,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
(3)分析频闪效果,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案二]
1、教师提出我们要研究一种见得非常多的物体运动,即物体下落的运动,问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2、启发学生回想所见过物体的下落运动,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下落现象总结为“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配合演示)
3、提问:怎样从理论上说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让学生看教材30页有关伽利略的推理,认识到从“重的物体下落快”会导出矛盾的结论.
4、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可通过前面的演示启发学生想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下落问题变得复杂.
5、教师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学生想到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应首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指出可根据实验来研究.
6、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7、教师小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8、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总结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若学生基础较好,可根据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用分析纸带的方法 粗算一下自由落体加速度.
探究活动
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在其正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时后一滴恰好离开水龙头,测出几滴水落到盘中的总时间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请思考:为什么不只测出一滴水下落的时间即开始计算?按前面给的方法测出一个水滴下落时间 还是 ?为什么?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是什么?实际做一做,计算一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高中物理教育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 惯性小车、斜面、木块、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过程
一、体验、观察、顿悟、阐述
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请观察)
学生实验一:抽学生到讲台上做用力使讲桌运动的实验。并指出当我们用力推或拉桌子时,桌子才会运动,当推力或拉力撤消后,桌子就停止运动。(A、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实验二:学生演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情况。用力推小车时小车开始运动,当推力撤消后小车仍能运动。
(B、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师: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生:是桌面对小车的阻力。
(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探究、归纳、推理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介绍实验器材。
2、请同学带着下面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完成实验探究。
(1)为充分“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影响,每次实验时应该控制哪些因素相同?如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
(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3、演示书上图12.5-3所示的实验,
教案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http://www.unjs.com)。
(1)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接触面
阻力的大小
(选填“大”“较小”或“最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选填“短”“较长”或“很长”)
毛巾
棉布
木板
(2)交流讨论思考题。
(3)展示讨论结果。
(二)归纳
生: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远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 ,速度减小得越 慢 。
(三)推理,升华实验结论。
师:如果我们将木板换成表面更光滑的玻璃,小车运动的距离与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相比较,哪一个更远些?
生: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更远。
师:如果有一种材料,它的表面绝对光滑,对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
生: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
生: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三、揭示规律、板书课题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今天同学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规律跟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得出规律完全一样。同学们真棒,你们是当今的牛顿。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想想议议(学生交流讨论)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成立的条件: ;结论: 。
2、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状态;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 。
师:牛顿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用来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见学生手中小练习)
五、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条件:不受力;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12.5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
条 件:不受力;
结 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高中物理教育教案(精选篇3)
课题: 牛顿第一定律 科目: 物理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俞锦杰 单位: 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和运动联系的桥梁,正确认识牛顿三大定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建立科学人生观是极为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解决身边问题。
?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明确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体会探究的一般方法。
3、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以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为载体,
1、?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2、?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生活常识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虽然初中已学过牛顿第一定律,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历史错误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漫长与曲折。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学生的探究理想实验和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3、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侓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伽利略探究实验的思想,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
1、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
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3、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学习难点;
克服直觉观点,建立科学分析、推理的方法。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学生探索、分析推理、合作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国公安交通部门规定,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为什么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1、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
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
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
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
力?
2、提出问题:其他的例子来
说明这个问题吗?刚才的两
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
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3、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
想实验。
(1)对称斜面,没
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
什么样的结论?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惯性定律
1、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
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
速度。
2、提出问题: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3、提出问题: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
举例说明。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比如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来?
1受力分析:
一物块滑上了光滑的斜面,受几个力?
? 2、略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
的小结内容。
高中物理教育教案(精选篇4)
课堂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4.1牛顿第一定律 学科 物理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在全章导入的基础上进行新课教学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本节课从力和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通过随堂实验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伽利略理想实验,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惯性概念,同时讨论了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这节课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方法
教育技术标准: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情分析
? 本节课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⑴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⑵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和方法:⑴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⑵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⑵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4.1-1 理解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4.1-2 掌握 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 4.1-3 掌握 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及理解其内在涵义 4.1-4 掌握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通过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分析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 主要通过动手实验和教师分析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
2.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 通过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视屏,动手实验让学生逐步理解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及其观点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4.1-1 理解 课件 历史的回顾 B,D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错误的 5分钟 自制 4.1-2 掌握 课件,模型,演示 理想伽利略实验 D B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15分钟 网上下载 4.1-3 掌握 课件,视频 牛顿第一定律 D,J F 是实验定律,有两个方面的深层涵义 10分钟 自制 4.1-4 掌握 课件,图片, 惯性与质量 G, K D 物体的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10分钟 网上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4.1牛顿第一定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伽利略的观点
3.笛卡儿的观点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说明:
(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3.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三、惯性与质量
1、定义: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四、课堂练习
五、小节
? ?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1)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尽力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理想性,并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的作用在运动中只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惯性: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劳动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如高空滑雪,对惯性的利害了解,以及认识到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教学中采用实例法。
教具和学具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等。学具:生和熟的鸡蛋,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等。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
新课 (展示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用生熟两个鸡蛋在光滑桌面上转动,并迅速按住鸡蛋再放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果。
2.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木块感受:轻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就停止运动;
教师提问: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
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并思考两种鸡蛋产生现象的原因。
学生动手实验:用力推木块,木块才运动,撤去力,木块就会停止运动思考原因。
(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
1.同意。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说明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2.不同意。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本节课先从学生的生活和身边事例的实际情景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物理现象,从生活体验和现象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到底谁的观点更准确。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力和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对问题进行表达的能力。 新课
教学 一、?历史的回顾
介绍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的观点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别研究,验证自己的观点。考虑从两方面入手:⑴、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播放冰壶视频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先做完的组可先讨论你的实验结果,也可参观其他组
请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并说明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实验结果
激发矛盾:两个实验,两种现象
引导学生:抓住矛盾,进行对比分析,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指出学生原有错误认识也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力才有运动,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得出
结论:
木块或小车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
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问: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摩擦很小,那运动的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设计方案、选择器材、动手做实验
方案一:
(1)轻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就停止运动
(2)用力猛推木块,撤去推力后,木块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3)在木块下面垫上
几根铅笔(或者玻璃棒),用力推木块,当推力撤去后,木块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而且比(2)中的滑得更远;
方案二:
⑴、轨道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⑵、撤去毛巾,让小车在轨道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⑶、用小球代替小车,让它从同一高度滑下斜面,分别在毛巾、木板,玻璃三个水平接触面上运动
积极主动地做实验,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记录表:
学生代表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毛巾
粗布条
光滑木版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抓住矛盾、对比前后实验,明白摩擦力是关键,纠正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
结合方案一、二中的第(2)步和第(3)步,对比发现,摩擦越小,滚动距离越远。
学生思考并发言。
高中物理教育教案(精选篇5)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在讲台上放一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投影)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⑴、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轨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刻度尺、斜槽。设计实验:
⑴、轨道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⑵、撤去毛巾,让小车在轨道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投影)
〖学生活动〗: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教师活动〗: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投影)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运动的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在轨道上放毛巾,使斜槽和毛巾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
B、使斜槽和轨道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C、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现象: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结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投影)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
〖教师活动〗: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确信他的正确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4、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高中物理教育教案(精选篇6)
一、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研究问题——平抛运动,我利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合作的方法来全面体验和感悟实验探究,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计算物体的初速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设计,设计出既与教材相联系,又不被教材所束缚的创新实验方案,突出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平抛运动的轨迹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3、对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评价与创新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经生与生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再进行引导得出较合理的多种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培养学生的设计探究兴趣与热情,体验到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
难点:设计方案
四、教学资源
书籍、资料、网络等。
教学流程图
知识回顾
提出问题:如何得到运动轨迹及初速度
处理问题:实验探究
设计方案
分组实验
处理数据
描述轨迹
计算初速度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抛运动,下面一起回顾一下: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什么?(给学生总结一下)
(3)那么平抛运动的轨迹我们怎样通过实验来得到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描绘出平抛运动轨迹并计算初速度,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且进行讨论计算,得出实验结论。
(二)、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1)如何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
(2)如何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3)根据实验数据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方案来研究平抛运动呢?
小组讨论、阅读教材、交流,汇总设计的方案。
结论:
方案(1):利用斜面小槽等器材,让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高中物理教育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讲解与学生的互动,对这一章的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解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讲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路。 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难点 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设备 平抛运动演示PPT、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课程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2分钟
3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7分钟
8分钟
5分钟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板书)
1、定义(板书):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PPT)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90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特点(板书)
(1)从受力情况看:(PPT)
竖直的重力与抛出速度方向成90角,作曲线运动。(PPT)
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 EMBED Equation.DSMT4 。(PPT)
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PPT)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分运动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分运动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二、实验验证:(板书)
(1)【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PPT)
现象:A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的一个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PPT)
(2)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研究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3-20所示。(PPT)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进的距离相同,既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由此说明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是同时、独立进行的,竖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PPT)
(3)用课件模拟课本图3-22的实验。(PPT)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分运动的影响。其运动所需的时间由竖直分运动决定,与抛出的水平初速度无关。(PPT)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板书)
1、抛出后t 秒末的速度(板书)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令正方向向下,则(PPT)
水平分速度: EMBED Equation.DSMT4 (PPT)
竖直分速度: EMBED Equation.DSMT4 (PPT)
合速度: EMBED Equation.DSMT4 (PPT)
EMBED Equation.DSMT4 (PPT)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板书)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PPT)
水平位移: EMBED Equation.DSMT4 (PPT)
移项有: EMBED Equation.DSMT4 (PPT)
竖直位移: (PPT)
则: EMBED Equation.DSMT4 (PPT)
EMBED Equation.DSMT4 (PPT)
合位移: (PPT)
EMBED Equation.DSMT4 (PPT)
运用 EMBED Equation.DSMT4 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四、例题分析(板书)
1.如图,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逃脱厄运吗? (PPT)
答:不能。因子弹和松鼠在竖直方向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竖直方向的位移总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弹的射程内,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难逃。(PPT)
2.一艘敌舰正以V1=12m/s的速度逃跑,飞机在320m高空以V2=105m/s的速度同向追击。为击中敌舰,应提前投弹。求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多大?若投弹后飞机仍以原速度飞行,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与敌舰的位置关系如何?(PPT)
解:平抛过程中分析竖直分运动有:(PPT)(板书)
EMBED Equation.DSMT4 (PPT)(板书)
EMBED Equation.DSMT4 (PPT)(板书)
水平分运动有:(PPT)(板书)
EMBED Equation.DSMT4 (PPT)(板书)
EMBED Equation.DSMT4 (PPT)(板书)
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位744m,炸弹击中敌舰时,炸弹和敌舰在同一处,此时因为飞机与炸弹的水平速度相同,因此在飞机在炸弹的正上方,即可知道飞机也在敌舰的正上方。(PPT)
五、课堂练习(板书)
1、从高空水平方向飞行的飞机上,每隔1分钟投一包货物,则空中下落的许多包货物和飞机的连线是 (PPT)
A.倾斜直线 B.竖直直线 C.平滑曲线 D.抛物线 (PPT)
【B】(PPT)
2、平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o角。( g取10 m/s2 )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