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小编带来高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7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篇1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设疑导学法
2.图例导析法
3.归纳推导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四.说教学程序
1.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
2.说新课教学:
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
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四季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
4说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把前面1.4课与1.5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地人口资料,分析人口问题的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2.通过案例研究,加深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变化,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展示世界各大洲、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完成自主探究1:
(1)分析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口模式。
(2)完成下列表格。
二、人口问题
【展示图片】印度人坐火车、中国春运。
播放语言材料:德国人口问题
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国人有时候怀着妒嫉的心理望着法国——因为那里没有“后继无人”这个问题。法国“费加罗”报不久前曾骄傲地宣称:“我们有六千二百万法国人”。正当德国人口在减少的时候,而法国人口却在增长。有不少时事评论家和媒体刻意渲染德国社会走上了穷途末路,同时他们使用了像“出生率崩溃”或者“生育罢工”这样的夸张辞藻。
思考:结合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总结人口问题的表现积极思考,结合材料,思索人口问题的表现。
【模拟记者招待会】教师扮演记者,以采访德国、印度总理的形式,展现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积极配合,选出两位同学,分别模仿两国领导人回答提问。
三、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自主探究问题2:“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展示1900—20_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自主探究问题2:
(1)目前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少?
(2)从1900年以来,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少?读图,理解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状况,完成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问题3:“人口增长速度”。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率示意图,完成自主探究问题3:按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进行排序。
自主探究问题4:“中国人口分布”。
教师板图:中国轮廓图、黑河——腾冲线。
思考:
(1)中国人口分布的大致状况是怎样的?
(2)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东西部人口增长模式的不同?调动回忆初中已学知识,温故知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
环节三:小结作业【课后思考,论文呈现】播放语言材料:关注中国,关注民生。20_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2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相继到来,我国人口政策面临巨大压力。人口政策既面临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艰巨任务,又要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新世纪的人口政策该何去何从呢?
展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种观点:1.坚定不移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要求学生课后思考,以论文形式呈现。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文本材料(教科书)
3、图像展示(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幻灯片导入:
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有雄伟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从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预习目标展示
我利用书本上的几幅图构思了五个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看图解图的习惯。
问题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问题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问题三:产业结构的差异;
问题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问题五: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3、交流展示
4、点拨升华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并且分发空白的省级行政区划图,让同学们自主填写、自己总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对应的省级行政区。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中部湘赣鄂豫皖,黑吉晋入内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陕甘宁。
3、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取得了长足进步。
4、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东部经济地带:位置临海,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矿产贫乏。
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遥远,位置闭塞,气候干燥,水源较少。
5、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东北地区:重化工业为主导。
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6、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7、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5.板书小结
6.活动题
1、你的家乡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哪一个地区?
2、在你的家乡,区域发展有哪些优势与限制性因素?对于家乡建设,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议?
7.布置作业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较多,我应该在讲课期间更加的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编歌诀、四字模板等记忆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新课导入:“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师: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生:铁路运输。
师:对,铁路运输。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
生: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投影展示图片』
(注:不要把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混淆。)
师: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父母或者亲人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广州打工的人特别多。现在我们假设今年暑假你要到广州与父母团聚,从西充出发,你会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生1:铁路运输。
生2:公路运输。
生3:航空运输。
师:看来,从西充到广州我们有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而我们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到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
师: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
结论: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变化』
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师: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线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我们往往要用到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就形成了交通运输网,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呢?
交通运输网及布局
交通运输网
概念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学过程
【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
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
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讲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讲授】火山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篇6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宇宙是个什么“模样”呢?有人做了这样的比喻:太空像汪洋大海,天体像相距很远的小岛,天体系统如同群岛。我们的地球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呢?
[讲授新课]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九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宠爱的小个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个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西方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金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战神玛尔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发出火红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颗红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国古人称它为荧惑,国际名叫玛尔斯。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颗星。它被大气包围着固体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但证实大气很稀薄,无氧气,也无液态水。
近些年对火星的探测较多,有人说火星上有运河,有人说有生命,但至今无定论。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均的一颗星。朱庇特是古罗马主神的名字,现为国际名。我国古人叫它岁星,民间传说中的太岁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转最快,它9时50分自转一周,但公转慢,需11.8年。
人类访问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驱者——10号”,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国发射的。据探测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气,周围有光环,是一个流体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中一颗美丽的行星,淡黄的球体,浅蓝的极区。用望远镜看土星,它周围有一圈明亮的光环,像是戴了一顶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个雅号: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罗马神话中称它为农神,国际名叫萨图恩。中国古代叫它填星或镇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都名列第二,仅次于木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转一周需29.5年,相当于地球上2万天,但自转很快,仅需10小时14分。
(6)躺着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国际名叫“乌刺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的。他出生在德国,起初是一个音乐家,17岁去了英国,当宫庭歌会的双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业余爱好。1774年,他亲手制成了一架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发现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侧着身子转的,而天王星的自转轴和轨道面只有8度的夹角,好像躺着运动。它公转慢,自转快。
(7)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发现后,一些天文学家发现它运动有点“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侧可能还有一颗星。1843年,英国剑桥大学23岁的青年学生亚当斯,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这颗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当时天文台并没理睬这位“小人物”。
在亚当斯的同时,法国青年勒威列也独立计算出这颗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寄给了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台长伽勒。当伽勒接到信的当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这颗星。
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统治水晶宫的海王,名叫“尼普顿”,现为国际名。天文学家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颗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鲁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国洛威尔天文台的22岁青年天文工作者汤博发现的,是九大行星中发现最晚的一颗星。
因冥王星距太阳非常遥远,相当于日地距离的40倍,所接受太阳的光、热仅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处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学家给这颗行星命名时,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鲁托(现为国际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一个行星,体积为地球的1%,质量为地球的1/400,比月亮还轻。它绕太阳一周需248年。
引导学生分析表1.1,依据其质量、体积和距日距离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即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质量、体积都很大的行星;远日行星,即距离太阳较远的三颗行星。从表中提供的五项资料数据来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板书)
(承转、过渡)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别是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适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宇航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它们。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分析课文,可以分组讨论,来寻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书)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课堂小结]
宇宙是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较稳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有利条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物质。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本P4表1.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据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有生命物质的天体的原因。
答案:略
板书设计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篇7
主要内容: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教学重点:
1、阐明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
2、阐明东北区农业、工业等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3、指出东北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面积78.8×104k㎡,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人口10696万(2022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表结构
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二)自然景观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二、资源优势
(一)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
(1)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耕地面积为192×104h㎡,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占有耕地为0、167h㎡,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2倍。土壤比较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全区可垦荒地多,约有667×104h㎡。
(2)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
(3)东北草甸草原区,草地面积2866、7×104hm㎡,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8%,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牧草的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口性强,适合多种牲畜饲养。
(4)本区内陆水面约333、3×104h㎡,南临黄海、渤海,利于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
(二)水资源比较丰富
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岭,保证了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条,水网稠密。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为1653×108m。6—9月汛期占全年水量的70%~80%。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约为330×108m。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约为1530×104kW(大于10000kW),其中可开发的约为1370×104kW。
本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东丰西歉,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
(三)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配合较好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齐全,已探明储量的有100余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3位的达45种。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矿产。
有菱镁矿、石墨、滑石、白云石、石棉、钾长石、硼、金刚石等。相互配合良好,便于开发利用。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一、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建设
东北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
(一)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是东北区工业的基础,以鞍(山)钢、本(溪)钢为主,建起了包括大连钢厂、抚顺钢厂、北满钢厂,以及通化、齐齐哈尔、凌源等钢铁厂在内全国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发展。
(二)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
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主,形成机床、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运输机械制造中心,能够生产汽车、内燃机车、船舶、铁路客车、拖拉机、收割机等。以哈尔滨为中心形成动力机械制造业基地,能够生产大、中型水电、火电发电机组及先进的输变电设备。
(三)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
煤是本区主要常规能源。全区煤炭储量约723×104t,煤集中分布在本区东部和西部。石油储量和产量长期约占全国的1/2左右,是我国的储油和产油区。其中80%的储量集中分布在大庆。
(四)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
石油加工能力占全国29%,以硫酸、纯碱、烧碱、硼酸为主的基本化工原料工业,以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等为主的化学工业在全国有相当的优势。化工产值占全国的12.6%。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可成为全区有潜力的支柱产业。
(五)其他骨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
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远景;建材工业也有相当规模;木材加工及综合利用工业也具有优势。
二、农业基地建设(一)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本区是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全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玉米、大豆、甜菜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45%和54%,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甜菜、亚麻、柞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90%和82%,均为本区的重要工业原料作物。
(2)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本区畜牧业既有与耕作业紧密结合的舍饲畜牧业,也有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全区产奶量约占全国的1/4,是中国主要产奶区。
(3)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东北区是全国的天然用材林区,全区林地总面积约4665×104h㎡,其中有林地3550×104h㎡。东北林区基本上为国有林区。全国130多个森林工业局有82个分布于本区。
(二)松嫩平原农业基地建设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今后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三)三江平原的开发治理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冲积而成的低湿平原。1949年以来,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40×104hm2扩大到目前的370×104hm2。国有农场机械化程度高,机耕、机播、机械收割面积分别达耕地的99.5%,93.4%和87%。沼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应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三、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比较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在东北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居主要地位,约有70多条,营业里程占全国的28%。铁路密度达125km/k㎡,高于全国57km/k㎡的水平,纵横交织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东北区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公路总长已达14×104km,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形成不同层次的辐射公路网。
以大连港为中心,以及营口、丹东、锦州港的海上运输已展开。管道运输主要是从运输大庆、扶余油田的石油至东北、北京各炼油厂,部分经大连鲇鱼湾港外运。
(二)邮电通讯业: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电话普及率低,长途电路不足,农村通讯严重落后,管理机制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四、对外开放与边境贸易发展
(一)东北区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区位
周边有俄罗斯、蒙古、朝鲜,与韩国、日本也相距不远。从世界地缘角度看,我国东北区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日本共同构成“东北亚经济圈”。东北区正处于这一经济圈的中部,为本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南部形成了以大连为中心的港口群,在北部形成了满洲里陆上口岸。
(二)图们江地区开发
图们江部分河段是中、朝、俄三国界河。以图们江口为中心,以900km为半径,可以到达东北亚各国。图们江下游地区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央部位,它是我国从陆路进入日本海的惟一水路通道,也是实现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互补的重要结合点和经济联系的枢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将“小金三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区,把“大金三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图们江开发一般指“小金三角”的经济开发。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一、水利建设东北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部、西部水资源短缺,特别是辽中南地区,城市密集、工业集中,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跨流域调松花江水入辽河是解决南部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水利建设的另一重点是松花江、辽河的整治,提高干流防洪工程的标准,同时加强辽河支流柳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二、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森林资源丰富是本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种在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森林生态严重破坏:
(1)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
(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19世纪末至今,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由70%降到35、55%,林缘平均后退150km。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气候变坏,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合理开发措施:
第一,坚持合理采伐。
第二,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
第三,积极营造人工林。
三、开发旅游资源
1、冰雪旅游。
2、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等火山熔岩风景名胜旅游。
3、自然风景有千山、林海雪原、兴凯湖、以及扎龙等自然保护区。
4、沈阳故宫为清初皇宫旅游四、生态环境建设。
大量采伐森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采育严重失调,森林日减,林相渐趋恶化,特有的野生动植物也在迅速减少,有的濒临灭绝。草原建设投资很少,而开垦草原,以农挤牧的现象严重,加上草原普遍超载过牧,导致土地沙化、碱化,草原退化加剧,产草量下降。从农业上看,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普遍下降,有机质明显减少。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环境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过剩或不足,而引起的地方病也较普遍。主要有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等。
东北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资源保护与环境的治理。依靠法律和经济、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土、森林、草场、野生动物、水产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积极治理三废污染,净化生态环境;对地方病多发区加强环境的改善,逐步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达到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四、能源建设
为了解决能源不足,需加速建设东西部和南北两头能源基地建设。
(1)西部煤电新基地建设。重点开发霍林河、元宝山、伊敏河等大型煤田,相应新建和扩建元宝山、伊敏河、通辽、海拉尔等电厂,建设坑口电站。
(2)开采北部煤炭资源,建设一批火力、水力发电站,扩建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煤矿及相应的电厂,将来可与俄罗斯合作在黑龙江中上游建设大中型梯级电站。
(3)开发东部的珲春煤田,新建扩建白山水电站等。
(4)扩大南部的能源建设,利用铁法煤建铁岭电厂,用晋煤建绥中电厂、鲅鱼圈港口电厂,同时筹建核电站。
教学活动建议主题:东北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方法:阅读文献
能力训练:网上收集信息能力
要求:完成1份小报告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东北区的基本特征。
2、分析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3、分析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