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语文第二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一必修语文第二课时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一必修语文第二课时教案篇1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高一必修语文第二课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高一必修语文第二课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 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 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 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 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 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 以 为 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 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 、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高一必修语文第二课时教案篇4
【教学设想】
《热爱生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蒙田的一片随笔。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第三单元第三课中的一篇短文。作者用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这篇文章所体现的主题对于已有一定阅读基础的高一学生来讲是不难把握的,但是生命是一个神圣的话题,需要学生自己的体悟和表达,才能完成一次对生命的思考。基于以上原因,我决定借助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形式来展开本次教学,主题是“畅谈生命”。
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一定主题,由班主任和班委会组织领导开展的一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探索真理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的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对学生思想的进步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设置这样的教学形式是希望学生在课本积如山,试卷纷飞如雪的紧张学习中,能有那么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静静地思考生命,与老师朋友共同畅谈生命,对生命有个全新的认识,并形成合理的生命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注意课文中一些字的字形和读音,比如枯燥无味、躁动不安、稍纵即(jí)逝等。
2、 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主旨,并能就文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甚至作些生发。
3、 情感目标
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的哲思美,在静思交谈中领悟生命的珍贵,形成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克服学生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敢于乐于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和感悟。
【教学方法】
阅读、学生共同探讨并发言
【辅助教学用具】
投影仪 、播放录音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素有“中南六省第一学校”之称的高等学府华中科技大学,在2011年10月底短短九天的时间里发生了三起大学生跳楼事件,该事件让这所高等学府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人们在面对生存困境时,是应该迎难而上,还是向困境低头,亦或是无所作为,得过且过?今天我们就要从蒙田的《热爱生命》中去找寻应对人生困境的智慧。
二、 播放录音,感知课文
在播放录音的时候,让同学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并让学生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或许会是这几句:
“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是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我却准备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三、 理解文章主题,并以此作为“畅谈生命”的切入点
作者蒙田从对“度日”的理解引出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诠释,在作者看来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是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他热情地赞美生命,大唱生命的赞歌。如果说1、2段写的是生命的常态——活着的话,那么第三段则是诠释生命的特殊形态——死亡。在这层中,作者深刻而又清醒地认识到“生之本质在于死”,认识到生命是短暂有限的,死亡是生命的终极归宿,所谓“人固有一死”。那么这样短暂的人生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又如何让自己在死亡面前不苦恼,而是坦然接受呢?唯有“乐于生”了。“乐于生”不仅仅要享受生活,还要懂得如何享受生活。蒙田他想要通过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来增加生命的分量,使生命过得丰盈饱满。不管是生命的常态还是生命的特殊形态,作者都在向读者昭示这样一个主题:热爱生命。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就文中的观点比如生命是值得赞颂富有乐趣的,生之本质在于死,如何增加生命的分量等等主题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的环节的进行可能会遇到些阻碍,学生可能会怯于在讲台上表达自己,还有可能因为一时想不到什么素材,没有情感的触发点而无话可说,对于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我将如下应对:首先我会鼓励引导学生勇于发言,如果学生不适应在讲台上发言的话,就让他在自己感觉最轻松的位置畅谈;其次用投影仪呈现一些与生命有关的素材,比如食指《相信未来》、张晓风《敬畏生命》,还有一些名言警句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瞿秋白”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海伦•凯勒 ”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等等)
学生一边看素材一边静思组织发言的内容。学生的发言可能会涉及到:
1、 生命的珍贵与伟大
生命的出现,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发生的,任何一个微小的自然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扼杀生命于摇篮中。生命出现后,又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变化,出现了更复杂的生命形式。而最终拥有更高智慧、高级情感的生物人类的出现——更体现了生命的伟大。在茫茫宇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体。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
2、 生命的韧性与宽度
还记得汶川地震里那个掩埋65小时后被解救的会计吗?在与死神抗争的两天半里,他要忍受饥渴的侵袭,还要克服死亡的恐惧,要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虚弱的身躯,只为再见一见那美好的阳光。
苏武在北海牧羊,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即便是这样苏武仍坚韧地活下来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维护民族气节。他要活下来,和冰天雪地做斗争,和骄横的单于做斗争。生命的任性成就了一个铮铮硬骨的苏武。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拉伸它的长度,但是我们能拓展它的宽度。我们应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的乐章变得更加嘹亮动听。
3、 如何热爱生命
我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再加上高中知识结构与初中知识结构的不同,很多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同学甚至整天上课睡觉,自我放弃。这时应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消极性,让他们重新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价值。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时间观和生命价值观,希望他们能像保尔一样,“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4、 关于生死
《兰亭集序》里有这样一句话“死生亦大矣”,意思是死和生一样都是人生的大事,现在的生命教育中往往会可以跳过死这个范畴,其实死和生是截然不可分割的概念,他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我们应该怎样活得精彩死得其所呢?或许应该学习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深情婉致,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真情。
……
四、 结语
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发言,你们的言论充满了智慧的光芒。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一定有所得,对于生命的认识更深刻了,重拾了生活的勇气。
生命是一部蕴含丰富内含的生活大书,不论你的生命航程走到哪个阶段,你都应有很强的生命意识。如果你是少年,你就要认识生命;你是青年,你就要培养生命;你是壮年,你就要驾驭生命;你是老年,你就要保护生命。你要让你的生命像朝日一样,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热爱生命吧!
高一必修语文第二课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
2、了解随笔这种文体
3、积累本文需掌握的重点字音、字词、字义
4、学会阅读的简单技巧:画重点句、找关键词、总结概括
5、学会重点分析带有哲学性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背后的故事导入,把学生引入对生命这一议题讨论的情境之中
2、通过老师示范朗读第一段,学生齐读二三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生命的哲学
3、通过老师故事性的具体讲解来诠释文中带有哲学意味的抽象句子,化抽象为具体,兼以学生的自主讨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2、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来热爱生命、如何把热爱生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教学重点】
1、对哲理性句子的讲解,如“生活的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字词的积累。随笔文体的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
3、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体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对本文哲理性的把握,学会分析带有哲理性的重点句子
2、把学生带入那种热爱生命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真实感悟,培养他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
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用真情创作了感人至深的《天亮了》
韩红说她一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 就特别恨那些对生命完全没有任何尊重可言的人。
生命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话题,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每个人对生命的定义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共同倾听这个来自16世纪法国的思想家的声音......
(二)背景知识(充分介绍,奠定基调)
① 【作者介绍】(先看注释)
1、相隔遥远的时空,思想和感情距离我们很近,16世纪的现代人。
在时间上,他与我们相距近5个世纪;在空间上,他生活在我们亚欧大陆的另一边,法国。
作为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2、个人经历:做官辞官——闭门读书——游历各国——写成《随笔集》
他曾经当过15年的文官,后辞官回乡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
但他也喜欢出游,曾经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他一边游玩,一边留意各地的风俗人情。
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旅游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成了《随笔集》,并于1580年出版。
3、作品地位: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之一
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
4、写作特色:
蒙田以博学著称。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
文章写得亲切活泼,妙趣横生。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充满哲理性,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
② 【文体介绍】(关于随笔)
南宋的洪迈给随笔下定义言“意之所之,随即记录”“纵意而谈,涉笔成趣”这是我国最早给随笔下的定义,也是最贴切的阐释了随笔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三)学生默读第一遍,老师带领扫除生字,并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生要注意在读的时候画出生字、生词,并深刻体会整首词的思想情绪。
【重点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
1、注意括号内字的写法 枯(燥)无味 赋(予) (躁)动不安 (惋)惜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A 垂暮之年:(喻)老年 垂:接近;暮:黄昏
B 稍纵即逝:指某一事物消逝很快
C 丰盈:①(身体)丰满 体态丰盈
②富裕、丰富 衣食丰盈
D 消磨: ①度过(时间,多指虚度) 消磨岁月
②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 消磨志气
3、注意读音
尽量 ①jǐn 副词,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 。如:把你知道的尽量告诉大家。
②jìn 达到最大限度 。如:喝了半斤酒,还没尽量。
高一必修语文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