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体会诗的宏阔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运用进而掌握朗读的方法,自由发挥想象并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开阔博大的心胸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联想、想象体会并把握诗歌形象,理解诗的意境。
2、难点:体会诗中所运用的情景关系并掌握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跟我来一次穿越,(多媒体播放抗战时期中国国内的片段,炮火连天,山河破碎;然后画面转入一座山顶,其下可见河流树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此刻你就站在山顶,秋日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高远,远处有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漫山火红的树林,山下是滚滚而去的长河,河面千帆相竞……而你就站在山巅,你会有何感想?
请学生畅谈,教师稍作评价并总结。
现在我们回到课本,通过一首词,走进1925年的那个秋天,看看毛泽东在我们刚才所体验的情境中都看到、想到了什么,都生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词就叫《沁园春 长沙》 板书
2、简要解题(可根据学生情况简化)
词,因句式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一种别体,有人将它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或称词调,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不同的规格去写,又叫做“填词”。词按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阙,也叫双调。本课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听读全诗
1、布置思考题:①词中表现了哪些主要景物?其典型特征是什么?
②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2、播放配乐朗诵,注意字词读音,感受词中所抒情感。
3、请学生读,注意节奏、停顿,控制语调、重音,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简要总结。
4、师生齐读,进一步感受理解。
5、回答思考问题:
①寒秋的湘江(碧绿清澈),山(多),林(红),舸(多),鹰鱼(有力)
②独立深思,忆旧言志,胸怀天地宇宙。
三、鉴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湘江一去不复返的壮景,更易使人缅怀逝去的峥嵘岁月】
1、点明时间——寒秋(指深秋),地点——橘子洲
2、为增强词的表现力,语序被打乱(前三句正常语序应是——深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独立”前置,就像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主人公从背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并将读者的视野不断扩展。
3、关于“独”。李白有“独坐敬亭山”的闲适,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里有隐适,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落寞中的超脱,而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表现的是一种卓然超群与大气无畏。
4、关于“秋”。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言“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更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人笔下的秋景多是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呢?看下文。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铺叙)
1、一个“看”字引出一幅秋景图,沿着诗人的视野你看到了什么?能否尝试着概括一下其特征?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要点:
①“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写林的层次之丰富,“尽”写红之透彻,“漫”写水之多,“百”写水之多,“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②请用几个词组概括这幅秋景图【绚烂多姿,生机无限】
③作者在表现这幅图时有什么特点?
a.意象密集,有山、水、江、舸、鹰、鱼,这些意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充满活力与生命力
b.视野开阔,有远眺、近观、仰视、俯察,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c.组合有序,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表现有分有总,“看”领起,“万类”收束。
d.用词极富表现力。(“万”“百”表现数量之多,“遍”“漫”突出范围之广,“尽染”“碧透”强调色彩之浓,“争”“击”“竞”体现竞争之烈)
e.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突出景物特征。
可以看出,这幅图不是词人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成,而是经过词人细致的艺术加工,宇宙万物在秋日生机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种艺术加工必须融入词人的情感,才能使客观景物有机结合,富于诗意,而这幅生机无限的秋景图也使我们感受到词人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尽扫千古悲秋之气。这样这幅图就达到了情景交融。
现在看到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与古人的差异了吧?(毛泽东的有豪情在,是积极充满活力的,壮丽的)
2、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结,是作者对自然特征、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此时词人胸中已充溢了无限感慨,接下来,词人的心绪该奔向何处呢?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
1、“怅”这里表达的是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词人由上文的景自然生出无限心绪,终于冲口而出“谁主沉浮”这样的诘问,万类有大自然掌控,那人世呢?这大地上的人世间的一切,该由谁主宰?
2、这里,词人由景及情,最终借景抒情,积蓄的情感终于以直白的发问爆发。这一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这一问,也拓宽了词的意境,使词有了深沉的哲理意味,这一问,还将词人的心绪拉到了另一幅画面,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到底开启了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讲解。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篇2
一、回忆上节课,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多姿、生机无限的秋景图,并即景抒情,发出了对家国命运主宰者的诘问。
这一问题的答案你知道了吗?我们一起看词的下阕。
二、赏析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今游引起对往昔的回忆)
1、“曾”“忆”表明词人在回忆,上阕中所表现的深沉思索很自然的唤起了词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
2、略作背景介绍
3、“忆”领起下文八句,回忆当年岁月。
“峥嵘”“稠”:表明年代特点,时事艰难反衬人的奋发有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恰”引起的是一段铺叙,表现了当年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恰”“正”“方”:极写年华之美。
“茂”“遒”:极写才情之美。
“粪土”表明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2、这些句子怀人忆事,形象化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最后一句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词人以设问作答,照应上阕;主宰国家命运的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呼唤青年,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三、归纳总结
上阕写景,宏阔的深秋意境,是壮景;下阕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是豪情。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查资料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 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篇4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篇5
【设计理念】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不同凡响的革命诗人。
伴随着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毛泽东写有波澜壮阔、豪迈奔放的诗词。《沁园春 长沙》更是这样的诗词。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诗词,细细品味诗句,把握诗词的主旨,感受伟人笔下的壮丽的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领悟伟人的豪放乐观情怀,燃烧自我青春之激情。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中,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诗词,感受诗人伟大情怀。
2、联系所学的内容,全方位理解毛泽东其人。
3、引领学生从诗词中汲取信心和力量,丰富自我的人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赏风光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伟人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标题)毛泽东在马背上“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那么,伟人笔下的呈现的是怎样的自然风光?请你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词的上阕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在词人眼中的自然风光是这样的:
“层林尽染”赋予大自然以丹青妙手的神奇,浓墨重彩,大笔挥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漫山遍野枫叶如丹的巨幅画卷。“层林”之大,“染”化静为动,极为宏伟。
“漫江碧透”,一个“碧”字写出水的明净可爱,而一个“透”字自上而下,化动为静,拉长了景深。“百舸争流”中的一个“争”字显现出场面之热烈,,是千帆竞发,争先恐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击”字写出鹰之姿态雄健,一个“翔”字写出鱼儿游动的轻盈,从容自如。“万类霜天竞自由”,写出万类的生气和自由,更是词人心中的无限感慨。
伟人远眺近观,仰望俯察,静有红山绿水,蓝天红叶,动有百舸千帆,飞鹰游鱼,伟人眼中的自然风光可以概括为:风光绚丽,生机盎然。
板书设计
赏→看→风光绚丽生机盎然
小结: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红色象征光明,枫林如火的意象寄寓诗人火热的情怀,鱼跃鹰飞,千帆竞发,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识情怀
好诗不厌百回读。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朗读能力高的学生朗读,把握词的感情脉搏;学生自由诵读,体悟词的主旨;学生朗读成诵,认识毛泽东的伟大情怀。
这首词写出自然风光的壮美,抒发壮志豪情,注意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的气势。在理解上阕的基础上,重点品味下阕词意,认识毛泽东的伟大革命情怀。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美感;“峥嵘岁月”,就是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战斗生活。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前面冠以“曾记否”三个字,是对同学的遥问,是深情的怀念,更是对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一切革命者的激励和鼓舞;在革命的大潮中,应当朝气蓬勃、激流勇进,勇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担当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板书设计
识→忆→同学少年激情燃烧
小结:毛泽东回忆往昔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于峥嵘岁月中顽强斗争,豪情万丈,表现了伟人激昂人生,潇洒豁达、豪放乐观的人生情怀。
寻思想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毛泽东就能够游刃有余的把自然风光别样呈现,写出的“声”“色”别具一格,“自古英雄皆解诗”,同为英雄的毛泽东更能够借诗解乐观豪壮之情怀,写出不同凡响的《沁园春 长沙》。
那么,诗人的思想路程是什么样呢?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走近伟人毛泽东的世界。
学生展示:
1、1911年到1925,毛泽东曾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州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国民革命政府已经正式成立。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头,泼墨挥毫,写下震烁古今的《沁园春 长沙》。
2、其实,毛泽东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华民族的缔造者,乃至是全世界瞩目敬仰的一代伟人,早在他17岁的时候,一首《咏蛙》就是他英雄情怀的写照。品读《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3、走近另一首不同凡响的《沁园春 雪》,我们不期有了另一种发现:《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词人还是人在景中,感叹“万类霜天竞自由”,追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而我们走近《沁园春 雪》一词里,词人则是人在景上,俯视山川,气冲霄汉,一扫当年的几丝怅意。不再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是“欲与天公试比高”。当年的万户侯,早已不足挂齿。此时的词人眼界更高,傲视群雄,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也已是“俱往矣”。
品读《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总结: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毛泽东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枪林弹雨,毛泽东已经成为有雄才大略、能够独步千古、世界瞩目的伟人。我们从伟人的词中赏到别样的壮丽的自然风光,识得伟人青春之激情的燃烧,从而汲取奋发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板书设计
赏→看→风光绚丽生机盎然→景语
识→忆→同学少年激情燃烧→情语
借景抒情:豪放乐观 潇洒豁达
【教学反思】
《沁园春 长沙》整首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的景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的宏观依据,本教学设计里设计的“赏风光”“识情怀”“寻理想”就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
《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的有名之作,也是一篇经典之作,从内容上,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在设计教学时,教师理应引导学生较全方位的全面的认识毛泽东,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引领学生用他们已知的知识来验证新知,很好的把握诗词的主旨。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以文本为原点,延长文本的半径,在文本内外获得知识,积淀语文素养,汲取生命力量。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充满诗意,更应有语文独特的美丽。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相关文章: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