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1
学习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人物通讯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2、学习本文通过矛盾冲突和侧面描写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手法。(表达技巧,即描写展现人物的方法)
3、领悟钟扬在科研岗位上不懈追求的献身精神。(人物的时代价值、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把握人物通讯特点。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和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以及衬托的写作手法,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概括人物主要事迹;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写人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并梳理文本情节,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课题人物导入
2018年获得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其颁奖辞为: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三、整体把握课文,全文从哪些方面展现了鈡扬的形象?其时代价值、意义是什么?(可顺带强调小标题在人物通讯中的好处:内容指向明确,层次结构鲜明)
1、“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
2、种子达人——“钟大胆”(爱岗敬业)
3、科学队长——愿意教人(热心科普)
4、“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
5、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
四、作者怎样表现人物,让人物立体丰满的?
明确: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让学生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回答)
五、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基础上,题目“探界者”在此通讯中如何理解?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1、探学习工作之界
2、探植物学之界
3、探科普之界
4、探教书育人之界
5、探生命之界
这些充分体现了鈡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结合以上三、五两个方面,让学生概括总结本通讯的主旨,教师校正明确。
六、总结。通过三篇人物通讯,让学生初步掌握人物通讯的一般写法。
明确:
1、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人物新近的行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主旨或时代价值意义)
2、人物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特点)
3、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的性格特征,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手法技巧)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章行文线索,体悟细节描写的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中表现出的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的不平凡的优秀品质和他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相识恨晚
1.看视频,谈感想:播放《全国劳模张秉贵:将卖糖果做到极致》视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2.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体贴入微】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传诵】①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注特别意:传颂,传播颂扬,重在颂扬;传诵和传颂比较,诵一般指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3.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②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
③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④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⑤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
⑦张秉贵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
⑧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
4.文章基本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表现。
第二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成长。
第三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影响。
三、重点研讨
1.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1: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示例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示例3: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示例4: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总之,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并说说文章为什么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
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贷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乘费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上的特点: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3.文章为什么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结尾?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感动了很多很多人,正在发挥着他的巨大作用,因而显示了“一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
四、学有所获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人物通讯在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选择典型人物,不一定非得崇高伟大的人物;精选表现人物崇高品格的事例;注重细节描写;用适合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
2.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给了你什么启发?
示例1: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示例:2: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位杰出的劳动模范,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像他那样刻苦勤奋,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像他那样助人为乐!
示例3: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典范。
3.齐读下面的诗句,结束本课的学习。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英国《每日邮报》2019年7月17日报道: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了《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已经持续上升了3年。2018年,全球有超过8.2亿人营养不良;非洲情况尤其令人不安,那里的饥饿率持续上升。在东非,约有30.8%的人口营养不良,是世界上饥饿率的地区。在亚洲,也有大约12%的人口正在面临饥饿。
2.“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__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个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走近人物
(1)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的发明特等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人物格言: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3)人生经历(袁隆平自己的语言):
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4.如果要为这样一位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撰写通讯,该从何下笔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二、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并说说课文每个部分表现了袁隆平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2.生字
菽( ) 馑( ) 埂( ) 穗( ) 蔸( )
蕊( ) 籼( ) 粳( ) 蘖( )
3.积累词语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饥馑:饥饿,饥荒。
4.脉胳梳理: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4
【素养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把握主旨和主题。
2.品读小说的语言美,赏析小说主人公“香雪”的形象特征。
3.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拟人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
2.鉴赏文章的语言美、人物美和艺术美。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尤其是那份对新鲜事物天生的好奇,对美好发自内心的追求。那么,在改革开放之初,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当时代变革的号角吹响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的时候,又将会发生些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哦,香雪》。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铁凝
铁凝,原姓屈,女,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父亲是画家铁扬,原名屈铁扬,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
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10余项。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人物轶事】
心有一杆秤
对于认定的事,铁凝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比如她放弃上大学、放弃当兵,比如她对婚姻的执著等待,尽管回忆起当初放弃继续深造的选择,铁凝还会有一丝落寞。“我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不管用什么方式,还是应该尽可能系统地多掌握一些对你至关重要的知识。学问当然是要用一生去补充和积累的,但基础知识还是要打牢。”但正是因为当初的选择,铁凝才能成为我眼前的作家铁凝。
2.了解写作背景
文化 __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属性和文艺批评的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 __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3.了解铁凝的写作风格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皱褶(zhě) 吮吸(shǔn) 怂恿(sǒngyǒng)
娇嗔(chēn) 辗轧(niǎnyà) 搡(sǎng)
窸窸窣窣(xīsū) 隧道(suì) 搅乱(jiǎo)
惆怅(chóuchàng) 笨拙(zhuō) 凛冽(lǐnliè)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昂首阔步: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二)初读课文:
【思考1】概括故事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序幕:第1-3自然段,交代小山村迎来了火车的故事背景。
开端:第4-61自然段,姑娘们等待火车、迎接火车时,看到的人、发生的事儿。
发展:第62-69自然段,香雪准备鸡蛋,登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高 潮:第70-77自然段,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独自下车后的心理变化。
结局:第78-82自然段,香雪深夜返回,与姐妹相遇。
【思考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5
【素养目标】
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着重把握小说对于人性美的赞美这一主旨。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并体会其效果。
3.分析“百合花”和“我”在文章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
2.掌握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回忆一下,从小到大,对你来说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什么呢?(大家交流分享)
是的,每个人的脑海中最深刻的回忆都各有差异,但这些差异间往往又有一些共性,我们把这种共性称之为一个时代的烙印。现在的我们,享受着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这个词已经陌生了,但经历过战争的老一辈人,一辈子都无法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篇别样的战争题材的文章--《百合花》。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茹志鹃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当代女作家,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有《百合花》。
【人物轶事】
凋零的百合花
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合,这都是真的。中药堂里边最动听的药名当推百合,百合百合,细细品味两遍,真是满口噙香。
茹志娟的葬礼在上海举行。她的遗照披挂着白纱,这很容易使我想到一个纯洁的灵魂正从百合花下悄然离去。她73岁,33岁写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关大妈》等短篇小说多篇,但影响不大。《百合花》之后,又写过多篇:《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房》、《三走严庄》等,也未超过《百合花》。真可以这样说: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娟清香为百合。
2.了解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了解茹志鹃的写作风格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撂(liào)讷(nè)憨(hān)讪(shàn)
磕(kē)瞅(chǒu)拗(niù)虔(qián)忸怩(niŭní)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憨憨:傻气,难为情。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
【思考1】概括故事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开端(1—24):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途中发生的故事。
发展(24—43):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高 潮(42—57):总攻开始,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结局(58-59):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思考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是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
四、文本研究
【思考1】情节赏析
①片段:“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明确这带有明显歉意和不好意思的语言表达,将通讯员的善良、淳朴、羞涩生动的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②片段:“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
明确通过“撒开大步”“自动在路边站下了,噔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等动作描写写出了通讯员的年轻却心思细腻、善良的形象特征。
③片段:“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
明确通过“张皇”“局促不安”“脸涨得像个关公”这样的神态描写,塑造了小通讯员腼腆害羞的形象。
④片段:“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儿,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 到膝盖上。”
明确通过肖像描写交代了小通讯员的体貌特征,将其青春阳刚的形象展现了出来。
【思考2】分析人物形象
l小通讯员的形象:
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l新媳妇的形象: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擦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