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学生,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N={0,1,2,…}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_或N+,N__={1,2,3,…}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Z={0,±1,±2,…}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Q={整数与分数}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R={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数}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2
考试要求重难点击命题展望
1.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2.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3.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及其运算的几何意义.
4.了解从自然数系到复数系的关系及扩充的基本思想,体会理性思维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本章重点:1.复数的有关概念;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本章难点:运用复数的有关概念解题.近几年高考对复数的考查无论是试题的难度,还是试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都是呈下降趋势,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多为容易题.在复习过程中,应将复数的概念及运算放在首位.
知识网络
15.1复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典例精析
题型一复数的概念
【例1】(1)如果复数(m2+i)(1+mi)是实数,则实数m=;
(2)在复平面内,复数1+ii对应的点位于第象限;
(3)复数z=3i+1的共轭复数为z=.
【解析】(1)(m2+i)(1+mi)=m2-m+(1+m3)i是实数1+m3=0m=-1.
(2)因为1+ii=i(1+i)i2=1-i,所以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为(1,-1),位于第四象限.
(3)因为z=1+3i,所以z=1-3i.
【点拨】运算此类题目需注意复数的代数形式z=a+bi(a,bR),并注意复数分为实数、虚数、纯虚数,复数的几何意义,共轭复数等概念.
【变式训练1】(1)如果z=1-ai1+ai为纯虚数,则实数a等于
A.0B.-1C.1D.-1或1
(2)在复平面内,复数z=1-ii(i是虚数单位)对应的点位于()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解析】(1)设z=xi,x0,则
xi=1-ai1+ai1+ax-(a+x)i=0或故选D.
(2)z=1-ii=(1-i)(-i)=-1-i,该复数对应的点位于第三象限.故选C.
题型二复数的相等
【例2】(1)已知复数z0=3+2i,复数z满足zz0=3z+z0,则复数z=;
(2)已知m1+i=1-ni,其中m,n是实数,i是虚数单位,则m+ni=;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2i)x+2+ki=0有实根,则这个实根为,实数k的值为.
【解析】(1)设z=x+yi(x,yR),又z0=3+2i,
代入zz0=3z+z0得(x+yi)(3+2i)=3(x+yi)+3+2i,
整理得(2y+3)+(2-2x)i=0,
则由复数相等的条件得
解得所以z=1-.
(2)由已知得m=(1-ni)(1+i)=(1+n)+(1-n)i.
则由复数相等的条件得
所以m+ni=2+i.
(3)设x=x0是方程的实根,代入方程并整理得
由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得
解得或
所以方程的实根为x=2或x=-2,
相应的k值为k=-22或k=22.
【点拨】复数相等须先化为z=a+bi(a,bR)的形式,再由相等得实部与实部相等、虚部与虚部相等.
【变式训练2】(1)设i是虚数单位,若1+2i1+i=a+bi(a,bR),则a+b的值是()
A.-12B.-2C.2D.12
(2)若(a-2i)i=b+i,其中a,bR,i为虚数单位,则a+b=.
【解析】(1)C.1+2i1+i=(1+2i)(1-i)(1+i)(1-i)=3+i2,于是a+b=32+12=2.
(2)3.2+ai=b+ia=1,b=2.
题型三复数的运算
【例3】(1)若复数z=-12+32i,则1+z+z2+z3++z2008=;
(2)设复数z满足z+z=2+i,那么z=.
【解析】(1)由已知得z2=-12-32i,z3=1,z4=-12+32i=z.
所以zn具有周期性,在一个周期内的和为0,且周期为3.
所以1+z+z2+z3++z2008
=1+z+(z2+z3+z4)++(z2006+z2007+z2008)
=1+z=12+32i.
(2)设z=x+yi(x,yR),则x+yi+x2+y2=2+i,
所以解得所以z=+i.
【点拨】解(1)时要注意x3=1(x-1)(x2+x+1)=0的三个根为1,,-,
其中=-12+32i,-=-12-32i,则
1++2=0,1+-+-2=0,3=1,-3=1,-=1,2=-,-2=.
解(2)时要注意zR,所以须令z=x+yi.
【变式训练3】(1)复数11+i+i2等于()
A.1+i2B.1-i2C.-12D.12
(2)(20__江西鹰潭)已知复数z=23-i1+23i+(21-i)2010,则复数z等于()
A.0B.2C.-2iD.2i
【解析】(1)D.计算容易有11+i+i2=12.
(2)A.
总结提高
复数的代数运算是重点,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①加减法按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②乘法展开、除法须分母实数化.因此,一些复数问题只需设z=a+bi(a,bR)代入原式后,就可以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问题来解决.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3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的重点是性质,难点是应用。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的知识是解析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又一重要素材。新课开始,先复习椭圆定义和方程,然后结合图形观察分析得出椭圆有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准线)。
当然,要真正掌握性质并灵活应用,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安排了六节数学课,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展反馈环节。课本后面的练习及习题比较多,其中习题的第5题及9题难度较大。对于比较简单的习题,基本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当然学生解题的时间必须要保证。而对于比较难的第5及9题,采取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启发艺术,体现“低起点、小步子、及时反馈”的教学原则,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思维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的挑战和提高。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境界是无止境的,“启而不发,引而不导”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操作过程。
对于习题的教学,如何提升习题的潜在价值,如何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这是我们每天面对和思考的焦点。在教学过程中几乎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开展习题教学,由于自己一直担心时间的紧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进而数学思维及能力缺少了锤炼的机会。这部分的缺陷,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找时间来给学生补上,不过这是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将要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最好。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4
高二数学《椭圆的几何性质1》教学反思
近期,我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椭圆的几何性质1》。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例2时,就设置了三个小题,从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
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
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解析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这节课是高三的复习课,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回忆讲述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师补充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例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也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的思维。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
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
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七、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3)会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待定系数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从走入数学到走出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体会到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来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以及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学情分析】
对圆的方程有个初步的认识以及在上章学习了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学习圆的方程,学生还是可以接受。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性原则,并且与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进行类比,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标准方程特点的明确。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闻联播片段
请结合数学中圆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活动2【讲授】问题1.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A(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上的动点M(x,y)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活动3【活动】想一想!
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长为r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活动4【导入】试试你的眼力!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圆的标准方程:
(x-2)2+y=8;
(x-2)2-y2=8;
(2x-2)2+y2=8;
(x-2)2+y2=0;
(x-2)2+y2=a;
(2x-2)2+(2y-4)2=8。
答案:都不是,第6个可以化为圆的标准方程。
活动5【活动】再试一下!
圆(x1)2+(ay2)2=1a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是什么?
答案:圆心坐标为(1,—2),半径是√2
活动6【活动】问题2.
要写出圆的标准方程,只需知道圆的哪些量?
怎样判断一点是否在一个圆上?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活动7【活动】例1
写出圆心为A(2,-3),半径长为5的圆的方程,并判断点M1(5,7),M2((√5,1)是否在这个圆上。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后,学生阅读教科书上本题解法.
活动8【活动】探究
你能判断点M2在圆内还是在圆外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点与圆心距离比半径大等价于点在圆外。
点与圆心距离比半径小等价于点在圆内。
点与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等价于点在圆外等价于点的坐标满足方程。
活动9【讲授】解题收获
1.从确定圆的两个要素即圆心和半径入手,直接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直接法。
2.类似于点与直线方程的关系:点在圆上等价于点坐标满足圆方程活动10【活动】试一试!
例2△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师:△ABC的外接圆的圆心简称什么?
学生回答
师:△ABC的外心是什么的交点?
学生回答
师:求圆的标准方程,只需知道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这三点都在圆上,其坐标一定是满足所求圆的方程。这样就可以设出圆的标准方程。
学生阅读教材例2解法。
师:提示:方程组中
(1)(2)得到什么?
(1)(3)得到什么?
然后,怎样就可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活动11【讲授】解题收获
先设出圆的标准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建立方程组,从而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的方法——待定系数法。
活动12【活动】动手折一折
请同学们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能否用手工的方法找到此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学生回答过程.
把三角形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进行对折,就可以得到边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是三角形的外心。
师:把圆的弦对折,折线一定经过圆心。即圆心一定在弦的垂直平分线上。
活动13【活动】Let’stry
例3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C在直线m:x-y+1=0上,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
由学生阅读例3,学生总结解题步骤。
活动14【讲授】解题收获
由圆的几何性质直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然后写出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法。
活动15【活动】小结
一个方程
三种方法
一种思想
活动16【讲授】作业布置
作业:教材P124习题A组第2题和第3题.
课下探究:
(1)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轨迹是圆。点的轨迹是圆的方法很多,请试着找出来,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2)直线方程有五种形式,圆除了标准方程,还有其它形式吗?
活动17【导入】结束语
圆心半径确定圆,
待定系数很普遍;
大家站在同一圆,
彰和谐平等友善;
半径就像无形线,
把大家心聚一点;
垂直平分折中线,
就能折出同心愿;
中国腾飞之梦圆。
活动18【测试】课堂测试
1.圆C:(x2)2+(y+1)2=3的圆心坐标为()
A(2,1)B(2,—1)C(—2,1)D(—2,—1)
2.以原点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Ax2+y2=2Bx2+y2=4
C(x2)2+(y2)2=8Dx2+y2=√2
3圆心为(1,1)且与直线x+y=4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A(x1)2+(y1)2=2B(x1)2+(y1)2=4
C(x+1)2+(y+1)2=2D(x+1)2+(y+1)2=4
4圆A:(ax+2)2+y2=a+3,则此圆的半径为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个圆的圆心在点C(—3,—4),且经过原点。
(1)求该圆的标准方程;
(2)判断点M(—1,0),N(1,—1),P(3,—4)和圆的位置关系。
6.已知△AOB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8,0),B(0,6),O(0,0),求△AOB外接圆的方程.
7求过点A(1,—1)B(—1,1)且圆心在直线x+y2=0上的圆方程
参考答案:1B2B3A42或√2
5(1)(x+3)2+(y+4)2=25
(2)M在圆内,N在圆上,P在圆外。
6(x4)2+(y3)2=25。
7(x1)2+(y1)2=4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示。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索与发现的形成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初步掌握应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分解向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向量的应用意识,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积极探索勇于发现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三、教学难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讲练结合
五、授课类型:
新授课
六、教具:
电子白板、黑板和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课,板书课题
由导弹的发射情境,引出物理中矢量的分解,进而探究我们数学中的向量是不是也可以沿两个不同方向的向量进行分解呢?
(二)复习铺路,渐进新课
在共线向量定理的复习中,自然地、渐进地融入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师生互动合作的探究与发现中去,感受着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碰撞的火花,体验着学习的快乐。
(三)归纳总结,形成定理
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并给出基底的定义。
(四)反思定理,解读要点
反思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实质即向量分解,思考基底的不共线、不惟一和非零性及实数对
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五)跟踪练习,反馈测试
及时跟踪练习,反馈测试定理的理解程度。
(六)讲练结合,巩固理解
即讲即练定理的应用,讲练结合,进一步巩固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七)夹角概念,顺势得出
不共线向量的不同方向的位置关系怎么表示,夹角概念顺势得出。然后数形结合,讲清本质:夹角共起点。再结合例题巩固加深。
(八)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回顾本节的学习过程,小结学习要点及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九)作业布置,回味思考。
布置课后作业,检验教学效果。回味思考,更加理解定理的实质。
八、板书设计: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2、基底:
(1)不共线向量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基底:不共线,不唯一,非零
(3)基底给定,分解形式唯一,实数对
存在且唯一;
(4)基底不同,分解形式不唯一,实数对
可同可异。
例1例2
3、夹角:
(1)两向量共起点;
(2)夹角范围:
例3
4、小结
5、作业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板书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8
一.课标要求: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通过实例,总结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征,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排列与组合
通过实例,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二项式定理
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命题走向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三部分;考查内容:(1)两个原理;(2)排列、组合的概念,排列数和组合数公式,排列和组合的应用;(3)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二项式系数及二项式系数和。
排列、组合不仅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新高考会有题目涉及;二项式定理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每年必考内容,新高考会继续考察。
考察形式:单独的考题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属于中低难度的题目,排列组合有时与概率结合出现在解答题中难度较小,属于高考题中的中低档题目。
三.要点精讲
1.排列、组合、二项式知识相互关系表
2.两个基本原理
(1)分类计数原理中的分类;
(2)分步计数原理中的分步;
正确地分类与分步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
3.排列
(1)排列定义,排列数
(2)排列数公式:系==n·(n-1)…(n-m+1);
(3)全排列列:=n!;
(4)记住下列几个阶乘数:1!=1,2!=2,3!=6,4!=24,5!=120,6!=720;
4.组合
(1)组合的定义,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2)组合数公式:Cnm==;
(3)组合数的性质
①Cnm=Cnn-m;②;③rCnr=n·Cn-1r-1;④Cn0+Cn1+…+Cnn=2n;⑤Cn0-Cn1+…+(-1)nCnn=0,即Cn0+Cn2+Cn4+…=Cn1+Cn3+…=2n-1;
5.二项式定理
(1)二项式展开公式:(a+b)n=Cn0an+Cn1an-1b+…+Cnkan-kbk+…+Cnnbn;
(2)通项公式:二项式展开式中第k+1项的通项公式是:Tk+1=Cnkan-kbk;
6.二项式的应用
(1)求某些多项式系数的和;
(2)证明一些简单的组合恒等式;
(3)证明整除性。
①求数的末位;
②数的整除性及求系数
;③简单多项式的整除问题;
(4)近似计算。当x充分小时,我们常用下列公式估计近似值:
①(1+x)n≈1+nx
;②(1+x)n≈1+nx+x2;
(5)证明不等式。
四.典例解析
题型1:计数原理
例1.完成下列选择题与填空题
(1)有三个不同的信箱,今有四封不同的信欲投其中,则不同的投法有种。
A.81B.64C.24D.4
(2)四名学生争夺三项冠军,获得冠军的可能的种数是()
A.81B.64C.24D.4
(3)有四位学生参加三项不同的竞赛,
①每位学生必须参加一项竞赛,则有不同的参赛方法有;
②每项竞赛只许有一位学生参加,则有不同的参赛方法有;
③每位学生最多参加一项竞赛,每项竞赛只许有一位学生参加,则不同的参赛方法有。
例2.(06江苏卷)今有2个红球、3个黄球、4个白球,同色球不加以区分,将这9个球排成一列有种不同的方法(用数字作答)。
点评:分步计数原理与分类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基础方法,在高中数学中,只有这两个原理,尤其是分类计数原理与分类讨论有很多相通之处,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将之化简,达到求解的目的。
题型2:排列问题
例3.(1)(20__四川理卷13)
展开式中的系数为?_______________。
【点评】:此题重点考察二项展开式中指定项的系数,以及组合思想;
(2).20__湖南省长沙云帆实验学校理科限时训练
若n展开式中含项的系数与含项的系数之比为-5,则n等于()
A.4B.6C.8D.10
点评:合理的应用排列的公式处理实际问题,首先应该进入排列问题的情景,想清楚我处理时应该如何去做。
例4.(1)用数字0,1,2,3,4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则其中数字1,2相邻的偶数有个(用数字作答);
(2)电视台连续播放6个广告,其中含4个不同的商业广告和2个不同的公益广告,要求首尾必须播放公益广告,则共有种不同的播放方式(结果用数值表示).
点评:排列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问题都是以排列公式为辅助。
题型三:组合问题
例5.荆州市20__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Ⅱ)
(1)将4个相同的白球和5个相同的黑球全部放入3个不同的盒子中,每个盒子既要有白球,又要有黑球,且每个盒子中都不能同时只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黑球,则所有不同的放法种数为(C)A.3B.6C.12D.18
(2)将4个颜色互不相同的球全部放入编号为1和2的两个盒子里,使得放入每个盒子里的球的个数不小于该盒子的编号,则不同的放球方法有()
A.10种B.20种C.36种D.52种
点评:计数原理是解决较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的基础,应用计数原理结合
例6.(1)某校从8名教师中选派4名教师同时去4个边远地区支教(每地1人),其中甲和乙不同去,则不同的选派方案共有种;
(2)5名志愿者分到3所学校支教,每个学校至少去一名志愿者,则不同的分派方法共有()
(A)150种(B)180种(C)200种(D)280种
点评:排列组合的交叉使用可以处理一些复杂问题,诸如分组问题等;
题型4:排列、组合的综合问题
例7.平面上给定10个点,任意三点不共线,由这10个点确定的`直线中,无三条直线交于同一点(除原10点外),无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求:(1)这些直线所交成的点的个数(除原10点外)。(2)这些直线交成多少个三角形。
点评:用排列、组合解决有关几何计算问题,除了应用排列、组合的各种方法与对策之外,还要考虑实际几何意义。
例8.已知直线ax+by+c=0中的a,b,c是取自集合{-3,-2,-1,0,1,2,3}中的3个不同的元素,并且该直线的倾斜角为锐角,求符合这些条件的直线的条数。
点评:本题是199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的一填空题,据抽样分析正确率只有0.37。错误原因没有对c=0与c≠0正确分类;没有考虑c=0中出现重复的直线。
题型5:二项式定理
例9.(1)(20__湖北卷)
在的展开式中,的幂的指数是整数的项共有
A.3项B.4项C.5项D.6项
(2)的展开式中含x的正整数指数幂的项数是
(A)0(B)2(C)4(D)6
点评:多项式乘法的进位规则。在求系数过程中,尽量先化简,降底数的运算级别,尽量化成加减运算,在运算过程可以适当注意令值法的运用,例如求常数项,可令.在二项式的展开式中,要注意项的系数和二项式系数的区别。
例10.(20__湖南文13)
记的展开式中第m项的系数为,若,则=____5______.
题型6: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例11.(1)求4×6n+5n+1被20除后的余数;
(2)7n+Cn17n-1+Cn2·7n-2+…+Cnn-1×7除以9,得余数是多少?
(3)根据下列要求的精确度,求1.025的近似值。①精确到0.01;②精确到0.001。
点评:(1)用二项式定理来处理余数问题或整除问题时,通常把底数适当地拆成两项之和或之差再按二项式定理展开推得所求结论;
(2)用二项式定理来求近似值,可以根据不同精确度来确定应该取到展开式的第几项。
五.思维总结
解排列组合应用题的基本规律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使用方法有两种:①单独使用;②联合使用。
2.将具体问题抽象为排列问题或组合问题,是解排列组合应用题的关键一步。
3.对于带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通常从以下三种途径考虑:
(1)元素分析法:先考虑特殊元素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
(2)位置分析法:先考虑特殊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
(3)整体排除法:先算出不带限制条件的排列数,再减去不满足限制条件的排列数。
4.对解组合问题,应注意以下三点:
(1)对“组合数”恰当的分类计算,是解组合题的常用方法;
(2)是用“直接法”还是“间接法”解组合题,其原则是“正难则反”;
(3)设计“分组方案”是解组合题的关键所在。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9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圆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又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坐标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③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对待定系数法的运用;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②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好学教育: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的引导了学生建模的过程。
2。学法分析通过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法求轨迹方程的理解。通过求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通过应用圆的标准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七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的,共分为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深入探究获得新知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反馈训练形成方法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下面我从纵横两方面叙述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
首先:纵向叙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由用勾股定理求线段CD的长度转移为用曲线的方程来解决。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车不能通过的结论的同时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
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好学教育: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一进行归纳,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然后再让学生对圆心不在原点的情况进行探究。我预设了三种方法等待着学生的探究结果,分别是:坐标法、图形变换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圆的标准方程后,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应用平台,进入第三环节。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经过点,圆心在点。
2。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题是直接或间接的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程,第二题是给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这两题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探究圆的切线问题作准备。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1。求以点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2。求过点,圆心在直线上且与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3。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什么?
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三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求出半径,根据圆心坐标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第二个小题有些困难,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再求解,从而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第三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四种方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三小题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想,在论证经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的过程中,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好学教育:
我选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三个参数的又一次应用,同时也与引例相呼应,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建模的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1。求过原点和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标准方程。
2。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3。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接下来是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三个小题作为巩固性训练,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另外第3题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由于学生刚刚归纳了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因此很容易产生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这道题目有两解,学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时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初中已有的圆的知识进行判断,这样的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把圆的标准方程与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加以小结,提炼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数的方法①圆心为,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圆心在原点时,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2。分层作业
(A)巩固型作业:教材P81—82:(习题7。6)1,2,4。(B)思维拓展型作业:试推导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3。激发新疑
问题七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图形?
在本课的结尾设计这两个问题,作为对这节课内容的巩固与延伸,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起点与终点都蕴涵着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知识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圆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以上是我纵向的教学过程及简单的设计意图,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横向的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横向阐述教学设计
(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好学教育:
求圆的标准方程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熟悉圆心、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三个参数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思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
第二个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是学生固有的难题,主要是因为应用问题的题目冗长,学生很难根据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为此我首先用一道题目简洁、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最后再形成应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式,并尝试应用该模式分析和解决第二个应用问题——问题五。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难点自然突破。
(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究主线
本节课的设计用问题做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应用都是在问题的指引、我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点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四的第三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设立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既体验了科学研究和真理发现的复杂与艰辛,又在我的适度引导、侧面帮助、不断肯定下顺利完成了探究活动并走向成功,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高效的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三)培养思维提升能力激励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问题一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向生成性课堂进行转变。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10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中的考查点:
(一)、对性质的考查:
1、范围:要注意方程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与椭圆有关的求最值是变量的取值范围;作椭圆的草图。
2、对称性:椭圆的中心及其对称性;判断曲线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的依据;如果曲线具有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也具有另一种对称性;注意椭圆不因坐标轴改变的固有性质。
3、顶点:椭圆的顶点坐标;一般二次曲线的顶点即是曲线与对称轴的交点;椭圆中a、b、c的几何意义(椭圆的特征三角形及离心率的三角函数表示)。
4、离心率:离心率的定义;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0,1);椭圆的离心率的变化对椭圆的影响:当e趋向于1时:c趋向于a,此时,椭圆越扁平;当e趋向于0时:c趋向于0,此时,椭圆越接近于圆;当且仅当a=b时,c=0,两焦点重合,椭圆变成圆。
(二)、课本例题的变形考查:
1、近日点、远日点的概念:椭圆上任意一点p(x,y)到椭圆一焦点距离的最大值:a+c与最小值:a-c及取最值时点p的坐标;
2、椭圆的第二定义及其应用;椭圆的准线方程及两准线间的距离、焦准距:焦半径公式。
3、已知椭圆内一点m,在椭圆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m与到椭圆准线的距离的和最小的求法。
4、椭圆的参数方程及椭圆的离心角:椭圆的参数方程的简单应用:
5、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相交时的弦长及弦中点问题。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l.并集
—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
记作:a∪b
读作:a并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用venn图表示如下:
请同学们用并集运算符号表示问题1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练习、检查和反馈
(1)设a={4,5,6,8),b={3,5,7,8),求a∪b
(2)设集合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
(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
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b={是新华中学20--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是新华中学20--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记作:a∩b
读作:a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图表示交集运算
(2)练习、检查和反馈
①设平面内直线上点的集合为,直线上点的集合为,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的位置关系
②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b与a∩c的含义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中有关补集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什么叫全集?
(2)补集的含义是什么?用符号如何表示它的含义?用venn图又表示?
(3)已知集合
(4)设s={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是平行四边形},b={是菱形},c={是矩形},求。
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作个别指导,待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完后,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同学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2.并集、交集和补集这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五)作业
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
3.书面作业:教材第12页习题1.1a组第7题和b组第4题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12
授课时间:08年9月12日
授课年级、科目、课题: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
使用教材:必修1(人教版)
说课教师:刘华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集合的概念”,本节内容选自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版),下面我将主要从六个方面介绍我的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学习高中数学的重要工具之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从教材我归纳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
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针对现在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计算能力差的特点,第一节课的内容不要求学生太多的计算,通过大量的举例让学生充分掌握集合的基础知识。
四、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3)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4)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1)集合的有关概念
(2)常用集合及表示方法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的集合(不确定)
(2)好心的人的集合(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4)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是的)
(5)高一(12)班全体同学的集合(是的)
(6)参加20--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的集合(是的)
2、教材P5练习1、2
六:总结
1.本节主要学习了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符号;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元素具有的特征.
2.我们在进一步复习巩固集合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又学习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和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同学们要熟练掌握.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13
教学过程:
前言: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王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音乐中指名读,齐读。)
三年级的天空
今天,是20__年的一天
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从20__年的家中匆匆赶来
来到美丽的暨阳学校,
继续
踏入三年级明亮的天空
书写新的传奇。
是呀,三年级的天空一定会无比明媚。那么,今天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刚刚过去的美好的寒假。
一、口头交流寒假趣事
1.新年过得如何?(用词语来形容)
2.你觉得最有趣的是什么事?(根据你说的词语来说说)
二、书面了解别人的寒假趣事
1.全班欣赏同学写的优秀作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2.再欣赏网上找的。(认真倾听,分享快乐。)
三、王老师介绍自己的寒假趣事
1.你猜猜王老师怎么度过的?
2.公布答案。(在带宝宝的同时看书)
四、送礼物——听故事
王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都非常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寒假的时候,特别挑选了一个故事,送给大家,作为新年礼物。
毛虫和我
——送给新学期的孩子们
毛虫知道,在它的身体里面,藏着一只蝴蝶。是的,它一直都知道,一刻也不曾忘记。当它慢吞吞地爬过菜叶的时候,它在想着这件事;当它贪婪地把叶子咬出一个个小洞时,它在想着这件事;当它舒展身体晒太阳的时候,它在想着这件事;当它亲吻一朵美丽的小花儿时,它在想这件事……
我要挑最鲜嫩的叶子吃,它对自己说,这样当我变成蝴蝶的时候,才会有艳丽的色彩。我要多多地吃,它对自己说,这样当我变成蝴蝶的时候,翅膀才会有力气。这金色的光线多么温暖,它对自己说,最重要的是,它将变成金粉装点我的翅膀。这朵小花多么可爱,它对自己说,将来我的翅膀上面,也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来。
“哎呀,毛毛虫!好丑好恶心哟!”一个小女孩指着它叫道。这样的话毛毛虫听得多了,一点儿也不会破坏它的好心情。哦,我将长出一双美丽的翅膀,它对自己说。这样想着,毛毛虫昂起了它小小的脑袋,慢慢爬走了。
我知道,在我的身体里面,藏着一个更好的自己。是的,我一直都知道,一刻也不曾忘记。
所以我从来都不挑食,我知道所有健康的食物都将变成我的一部分,成就一个更好的我自己。所以我努力地读书,我知道所有那些有趣的书、严肃的书、美丽的书、智慧的书,最终都将变成我的一部分,成就一个更好的我自己。所以我喜欢认识新朋友,我知道所有那些善良的朋友、聪明的朋友、慷慨的朋友、睿智的朋友,他们的友情以及他们的美好天性,最终都将变成我的一部分,成就一个更好的我自己。所以我积极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我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走过的每一步路,我做过的每一件事,最终都将变成我的一部分,成就一个更好的我自己。所以我喜欢亲近大自然,我知道所有那些美丽的山水、阳光、花香和清新空气,最终都将变成我的一部分,成就一个更好的我自己。
每天早晨,我都会在镜子面前照一照自己;每天早晨,我都会在镜子里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小男孩)。
可我知道,在我的身体里面,藏着一个更好的我自己。就像毛毛虫会变成蝴蝶,小种子会长成大树,我也会变成一个更好的我自己。
故事听完了,王老师要检查下你们是不是认真在听,有没有收到我的礼物?
1.毛毛虫的理想是什么?它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怎么努力的?我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做最好的自己,我又是怎么做的?(大方向)
2.听了故事,说说自己新学期的目标?为了做最好的自己,在学习中你又准备怎么做?(小方向)(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毛毛虫那样努力,我们也一定可以变成美丽的蝴蝶!
四、总结
让我们每个人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向着美好的自己努力。最后让我们在诗歌中结束我们的开学第一课。(再次诵读诗歌)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明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 奇偶性的本质,掌握单调性的证明.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明,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明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认识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认识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认识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特别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开始,逐渐让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时,就比较容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篇15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②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哪呢?我们今天要到“数学广角”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组合问题
l、看一看,说一说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漂亮的衣服,你们来挑选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引导思考:这么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用一件上装在搭配一件下装可以怎么穿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想一想,摆一摆
(l)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那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
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②学生汇报
(2)引导操作: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把你们设计的穿法有序的贴在纸板上。(要求:小组长拿出学具衣服图片、纸板。)
①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摆,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②学生展示作品,介绍搭配方案。
③生生互相评价。
(3)师引导观察:
第一种方案(按上装搭配下装)有几种穿法?(4种)
第二种方案(按下装搭配上装)有几种穿法?(4种)
师小结:不管是用上装搭配下装,还是用下装搭配上装,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二)排列问题
1、初步感知排列
(1)师:我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来到了数学广角,可是这有一扇密码门,(出示课件:密码门)我们只要说对密码,就可以到数学广角游玩了。看小精灵给了我们提示(点小精灵)你们猜密码是什么?
(2)学生猜密码(情景预设:有的学生说是12,有的学生说是21。)
(3)试密码,打开密码门,进入数学广角乐园。
2、合作探究排列
(1)师问:数学广角乐园美不美呀?(学生回答)它虽然很美,可处处充满着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先到数学乐园里去看一看吧!(点数学乐园)
(2)师:同学们,我们到了数学乐园里看到了什么呀?(回答)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当一个小魔术师看谁的本领大?谁能把1、2、3这三个数字变成两位数,看谁变得最多?
(3)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摆法,师板书。。
方法一:每次拿出两张数字卡片能摆出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二:固定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个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三:固定个位上的数字,交换十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
(5)小结。
三、课堂实践,巩固新知
1、握手游戏:
师:同学们真棒!都能把数字1、2、3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而且不重复、不遗漏。下面老师带大家到运动乐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生回答)
师:看到他们握手,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一下。
(1)出示问题
(2)小组活动:握手
(3)抽生上台表演
(4)小结。
2、乒乓球比赛
三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要举行几场?
(1)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小结
3、生活乐园
看来数学广角处处充满挑战一点不假,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生)那我们一起到生活乐园去看一看吧!出示《生活乐园》课件。
(1)看课件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师相机演示课件。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到数学乐园玩的开不开心?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流程(稿件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