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
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内涵,从而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好的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供大家参考。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篇1
认清自己,从摆脱虚荣心开始
毁于虚荣心的男女,比毁于爱情的还要多更多。
有人认为,物质的社会,就要用物质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直观又准确。
一些女孩子为了虚荣,宁愿自己吃两三个月的泡面,也要买名牌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殊不知她认为的名牌,在真正有钱人面前只是正常消费。
也有些男孩子,通过请客吃饭,打肿充胖子,宁愿自己花的山穷水尽,在所谓的哥们面前也不能丢了面子,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人为什么会有虚荣心?
我听到过一个最真实的答案:虚荣心来源于贪心。人们总是喜欢站在最高处看身边,可有时候,自己没有能力站在最高处时,为了仅存的自尊心,用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尊心的心态,这就是虚荣心。
“虚荣如杀手,有朝一日会败露行迹”。
所以,别让虚荣蒙蔽了双眼;别把别人的眼光当成自己的标准;别把别人的寒暄赞美,当成对自己的最高奖赏;别让自己迷失在世俗的迷宫中,无法走出。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活得很累,往往是因为放不下可怜的面子,来做真实的人。因为虚荣心,我们总是被精神上的东西绑架的无法动弹,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当你觉得虚荣很累时,不妨让自己“素面朝天”,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纯真,如此轻松。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篇2
这本书让我感动,让我知道了古时候的人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如何孝顺父母。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东西,他们真的太有智慧了。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意思是:学习了东西后,要常常复习,才会很愉快。有朋友来这里,是不是也很愉快的啊。而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能炫耀自己的才华,这样才算得上是君子。这就是古人想要告诉我们后辈对于学习和朋友的交往中应注意态度。
还有这样一句话是讲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是要告诉我们真正对待父母,不止是照顾,而是要尊敬父母。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天下百善孝为先。
这本书现在我还只能简单的懂得这些道理,要真正的理解里面的深奥,还得多下功夫。在这里面更让我知道了几百年前圣人们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篇3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可是,无论他到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君王愿意接受,他们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就回到家乡来教学。
其实,孟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会无家可归。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们都会拥戴这个君王,觉得这个君王是个好君王。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动怒,打架,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而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只会让人们受苦,这些战争灾区的人们是无辜,为什么要他们来承受这一切呢?为什么不能停下战争来谈判呢?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读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篇4
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
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
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篇5
孟子,名轲。
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仁政”的创立者和倡导者,有“亚圣”之称。
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孟子一文。
读后被孟子的母亲所感动。
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学堂附近,从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强的孟轲开始喜爱读书学习了。
人们常说: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
这话一点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才走上了求学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内涵。
作为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太多了。
他们整日整年的四处奔波,挣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下钱来给我们用,把好的衣服让给我们穿,把好的食物让给我们吃。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呢?
读到这里,我也为孟子的懂事而感动。
孟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亲的不易。
担心母亲孤独,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不再找别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亲的身边。
他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学的道路上,小孟轲刻苦好学,不厌其烦地练字,读书。
只因为他的`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学习,学习他对母亲的孝顺,学习他在学习上的刻苦。
我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给我的父母,不能让父母的血汗白流。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篇6
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子与他的思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金星。
短文一开头,简短明亮,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可以证明人和是国家安邦,民族和谐,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无民,何以有君?这种思想在《赵威后问齐使》中也有所体现。其实,第一章真正是在借助战争来认证仁政的重要性。
第二章开篇运用六个排比,通过举出古代贤人志士的事实,体现出他们虽然出身平凡卑贱,但经过异于常人的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责任,通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正以其所不能。
人恒能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上文的基础上,智者用通过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出遭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得到本文的论点。
我认为,上帝公平的,人也是个有其智。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国家民众的关系便是国家生存需要各种民众维持,而富强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篇7
最近,在读读背背之作业单中,我发现《孟子三章》这篇古文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三篇文言文都讲了三个不同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篇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通过战争来说明无论是人和国家,都需要人去顺和。正如文中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所以,民心所向才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统治天下也要顺从民心,想要单纯用武力统治一个国家,必定是动荡不堪的。
第二篇是《富贵不能淫》,孟子借“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从诸侯而窃取权势,从而愤怒的立下了一个“大丈夫”标准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真正称为大丈夫。
而最后一篇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中国古代的六位历史人物: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例子,说明了人在忧患时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这三条人生格言,我一条都没有做到,此时此刻起,我也要做到“苦其心中,曾益已所不能”,做一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与同学搞好关系,从而使自己学习奋发向上!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篇8
论语和孟子都偏向于关心社会政治,孔子的论语一致强调德,君子不器。出发点是修己,终点是治国。尊卑有序与礼,这个思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现有秩序,所有从古至今王权都在利用这个。
孟子的文章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孟子文章主要还是以仁政思想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中国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来源的,主要来自上古和孔子之说。“仁者无敌”“民心所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性善论”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450字篇9
我认为,即使中华民族经历过近现代史上各种西方文化的充斥和本民族文化的怀疑,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还保留着对中国传统礼法秩序的深厚感情。我们可以从《孟子》这本书中再找出一点往昔中国人民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大体的样子。
中国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会对“君子”以礼相待,且不论其真实面目如何,到底不会到处宣扬自己是小人。那么要想成为“君子”,就要遵循“君子之道”。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从很多方面,我都读出唯心主义的味道。
孟子对于君主想要称霸问题的回答,对于他人各种不理解前人怪异举动的解释,都是由心出发,强调心中有仁有义就好。以仁义正心,行出来的就会是王政。
就算不被人理解,也不用在意那些“小人”的眼光。对于此,我还是心存疑虑的。
“修身”最重要的是“修心”,我认为是对的。《圣经》中也说到:“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但是在行仁义的方法上,还是要有智慧才行。仁义和智慧不是因果关系,不能指望,只要心对了,智慧就会自然而然。
否则,便是做了坏的示范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修身完毕,就该注重家庭了。孟子的眼光不在小,他指出,要把对于家中老幼的关怀推而广之。
孝悌友爱,依礼而行,才能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