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大全

时间: 梓茵 语文教案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语文教案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二语文教案大全1

一、重点词解释

1、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2、隅(yú):角落

3、者:助词,表肯定语气

4、费讳(yī):三国蜀汉大将军。

5、登仙:成仙。

6、尝:曾经

7、驾:乘、骑。

8、憩:休息

9、于:在

10、遂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遂:于是;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1、列:记载

12、存:保存

13、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14、观:观看

15、其:代黄鹤楼

16、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17、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18、巃嵸:高耸的样子

19、倚:靠着

20、河汉:银河

21、临:临近

22、重檐:两层屋檐

23、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24、闼:门

25、霞敞:高敞

26、窥:看

27、井邑:城乡

28、亦:也

29、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30、形胜:山川胜迹

31、之:的

32、最:的事物

二、作品赏析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瞭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初二语文教案大全2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刚刚离我们而去,大家有没有好好欣赏欣赏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唐诗《野望》,再来回顾一下这秋色的美!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这首诗歌。

2、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回答,并注意易写错的字。

东皋:作者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4、学生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对诗句。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集体诵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本诗通过对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当时孤寂、苦闷的心情。

三、走近作者:

那么,王绩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诗呢,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近作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爷爷。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而这首诗歌就是他托病辞官归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细读课文,赏析诗句: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讨论思考:(下面的这些问题可以同桌、前后桌就近共同探讨解决,然后推举一个同学准备发言。)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东皋”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也隐隐传达出作者的归隐之意。

既有所望必有所见,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内容呢?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注意“树树”和“山山”传达出的景色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讲解。“树树”是每一棵树,说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连山,层峦叠嶂。这两个叠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秋色的苍茫和广阔。)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中哪几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这两句中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很好,对牧人与猎马进行了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几个词初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你可以试着换个词,却是不能够的,看似很俗,细想起来那画面却是如现眼前,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所以作者的用词是自然而精警的。

(引导学生归纳这两联的写作手法,体悟作者光色交融,远近交错,动静结合的写景妙笔)

如果作者能与他们谈笑风生,共享成果那该是多么惬意啊。但他认识这些村人吗?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作者采用什手法来传达这种情怀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在这里作者巧用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而且还要跨越两千多年去寻找知己,这是怎样的一种旷古的落寞,旷世的情怀啊!

五、精读课文,写作探究: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诗歌讨论思考:(就近讨论)

1、本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它在诗歌有什么重要作用?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一改南朝以来诗风的奢华艳丽之风,给人以朴素清新之美,“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很是难得。

2、这首诗是唐诗中的什么体裁,你怎么看出来的?

这首诗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老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律诗特点)

六、作业:

将此诗中写景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小散文。

(在写作业之前,同学们先讨论交流一下改写的想法,互相启发一下思路,这样写起来会更容易些。)

初二语文教案大全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这里是富春江的几张图片(看课件2),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请看学习目标(看课件3)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任务比较艰巨,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紧张地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检查预习情况,知道本文作者的举手?(预习时注意了课下 注释,很好!)

2、道本文体裁及这种文体特点的举手?(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3、那么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一)(出示课件4)

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板书学生提问的的字于黑板上。

可能读错的字词:

转缥碧轩邈见横柯急湍

三分钟后,则指着黑板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指名会的学生读。

2、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的正确,声音响亮。愿意读的举手。

__,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3、生轮流读,有错即停,指名更正,师板书读错的字与黑板左侧。

4、生齐读课文(配乐朗读)。

四、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二),准备译讲课文(出示课件5)

自学指导(二)

请读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

2、生自渎,自译课文,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并板书于黑板中间。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3、(6分钟后)师:能译讲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开始译讲课文,这几个疑难词句,在译讲时一并解决。怎样译讲呢?请看:(出示课件6)译讲方法:

逐句译讲,即读一句,解释词,最后翻译这一句(人名、地名不必解释)

4、这一排同学用“开火车”的方式依次译讲,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错误。(如出现错误,问:能讲对的举手?指名许多学生回答。如无人举手,教师讲解。)

5、生可能有以下难翻译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

点拨:[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生在译讲过程中,可能有些内容没有补充出来,师提示: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如“(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

6、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如有疑难,可以提出来。如有疑问,老师个别辅导。

7、齐读课文,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不用了。

五、课堂作业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出示课件7)出示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

请大家练习背诵,读一点,背一点,背不出来的,再看看书,可以自己背,相互背。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背诵。

2、5分钟后,问:能背的同学举手?

如果举手少,就让学生再读;如举手多,就指名背诵。

3、检查背诵

同桌背;

齐背(不熟练的可以翻翻书)。

继续出示课堂作业(出示课件8)

4、请读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读了课文,你有何感受?[美]作者面对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学生讨论后明确

[不仅富春山的魅力很大,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探究、练习二[解决探究练习二]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

奇山──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视觉和听觉结合)

异水──水之清澈(深、清、急)[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湍甚箭]。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师:下课

六、作业设置(出示课件9)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3、同学们,请那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初二语文教案大全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初二语文教案大全5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 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