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 晓晴2 政治教案

初中政治课在人文精神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中均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教案

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教案1

忠实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法律鼓励做得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得我们坚决不做。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导入新课: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的履行义务。

新授:板书 忠实履行义务

一、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一某中学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1、出示东南亚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校师生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兴趣。

2、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人道主义

二——“五爱”

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举例说明两者的关系: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鼓励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法律不可能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来补充。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实践活动: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1、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一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

3、教师点播——法律要求做的,应该像地理环保小组同学那样积极去做,自觉去做,不要无可奈何勉强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纳税。

二观察图文材料,根据材料讨论我们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我们可以怎样来做?一小组为一个团队,选择一个法律要求做的义务进行讨论,哪一个团队想出来的做法多而且可行,获胜加分。

三实践活动: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2、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

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一贾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3、教师小结——

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危害。

第二,帮助学生明确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后果,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4、阅读,让学生明白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5、实践活动: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3、对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做了就是触犯法律。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怎样来忠实的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吗?三个结论

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教案2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其实就是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对宪法规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公民基本权利内容有初步了解,这些内容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过程与方法:

提高自学、合作、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能够运用宪法原则维护自己的人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热爱宪法;认识人权、珍惜和热爱自己的人权;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产生敬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学难点: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保障体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行走的国徽》,导入新课

视频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小结:我国宪法规范国家权 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二、新课讲授

看图片展示

活动一:自主探究

1、上图中国家机关的建筑上都悬挂什么标志?

2、这些国家机关或场所为什么悬挂国徽 ?

3、为什么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

小结:(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3)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表示我国的国家性质也就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活动二:认识国徽

国徽介绍:国微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体现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了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其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小结:国徽体现了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板块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活动三:学习宪法,看短片

思考:我们国家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

《宪法》是国家的根 本大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利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小结: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一)

出示图片

思考:上图中,公民通过哪些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图片给了你什么启示?

小结: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村务公开会和选举人大代表。

探究与分享(二)

播放视频:《依照宪法行使权力服务人民》

想一想:你能举一些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吗?

小结: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和 自由 、监督权。

探究与分享(三)知识窗

1.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 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 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板块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活动一:图片感悟

(1) 以上四幅图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

(2)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小结:(1)受教育权、物质帮助权、文化教育权、劳动权。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公民的人权。

(2)如发展均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等。

活动二:认识人权

播放视频:《焦点访谈:国家人权计划全面落实》

思考:国家是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宪法保障)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宪法保护人权主体、内容很广泛;规定公民基本权利。(权利保障)

3、行政机关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行政保障)

4、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 的各项合法权益。(司法保障)

探究与分享:

2016年9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凡与企业注册登记、年度报告、变更注销、项目投资、生产经营、商标专利、资质认定、税费办理、安全生产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以及与居民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保障等相关的服务事项,都要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做到服务事项 ‘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而且能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监督政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于这一举措,有人认为它能够让政府服务更便捷。

你怎么看?

小结:这一举措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方便群众办事,充分体现了行政执法过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

活动三:拓展空间。

看视频《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金钥匙”》

思 考:中国正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帮助贫困人群?

小结:1)扶贫工程是尊重和保障贫困地区人口人权的有力措施。

2)尽快建立农村的最低保障制度和完善城市的 低保制度。在就业、基础教育、基本卫生、市场准入以及公平执法等方面下功夫,投资金。最后,政府的政策还要更偏重于解决未来的收入不公现象,要促进教育公平等。

民法总则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总则确立了科学系统的民事权利体系,拓展了民事权利内容,创新了民 事权利保护方式。可以说,民法总则是当代中国新的人权保障书,是我国人权保障 制度建设十分重要的新进展和新成就。你是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法律保障人权的?

小结:

1、立法机关保证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

2、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3、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宪法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保障、我们该怎么做。一个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权的主体和内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认识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性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等基本内容,明确宪法地位,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保障体制。

【板书设计】

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教案3

一、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内容有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联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经济全球化等热点问题

二课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各方面已趋向成熟,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心里却又是不够成熟的,很容易用偏激孤立的观点来分析和对待问题,在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个人与国家、与集体的关系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从自身出发,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本课时教学不仅要讲好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且要着重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辩证的分析各种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的定义

2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的基本要求

3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一切以实践、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能力目标

l 了解联系的含义

l 了解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l 阐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评判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违背联系客观性的危害

l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综合性思维。

四、教学策略:

1 主要采用“讲授——讨论——总结”的模式进行。

2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清楚可是的重点内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 通过展示flash精美课件《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观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活动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例子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归根到底是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关系?

学习实际效果不佳是学习计划与实际状态的脱节, 正文

联系的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 联系的普遍性

1 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解释:联系没有颜色、形状、重量、大小,联系不是一种具体的事物,联系是事物间的作用、影响关系,这种作用和关系是相互的,比如譬如师生之间,作用也是相互的,我讲课你们听,我作用于你们,你们听课的表现会作为信息反馈给我,对我的情绪、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作用,学生越爱听,老师讲课越起劲,整个课堂效果越好。

2 联系是普遍的

①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 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有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举例说明: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能量可以转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联系。学校内部的各个机关之间的联系……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无处不在。离开了联系失误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A、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却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个要素或部分。

B、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切实更大过程的一个阶段或环节。

2、 联系的客观性

1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要从联系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使鬼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3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教案4

公民的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  

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公民的义务的问题

新授:公民的义务板书

一、我们的法定义务板书

一我们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义务。

案例分析:小珊应该纳税吗?

1、小品表演

2、在思考,小组辩论甲方认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纳税;乙方认为小珊是中国公民要依法纳税,这是公民的义务基础上,在班上交流见解。辩论中论述精彩的学生加5分,参加辩论的加3分,获胜团队每人加1分

3、教师小结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因为这还是爱国的表现。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二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

1、学生朗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教师作简单分析。

2、除了上面谈到的义务,我们还应该法律履行哪些义务?

3、“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呢?三点见书

二、我们的道德义务一

道德义务和含义以及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

1、分析小龚的案例引出道德义务的含义。

2、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

3、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4、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

5、列举各种义务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义务?

二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1、案例分析单先生的行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称赞?感受不能仅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导学生扩展思路

2、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义务。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公民履行义务,是每个人责无旁贷。

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