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学生教案
八年级语文学生教案都有哪些?教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培养自己实践探索的精神和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语文学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学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孔乙已是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傲气、偷窃、懒惰,让我们同情、可叹,而范进中举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读注释①。
(出示课件l。)
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各自的角色,体会胡屠户、范进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文中如何体现的?中举后其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态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中举后的范进经济与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科举制把读书人毒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的罪恶。)
(以比较作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把这位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表现其迂腐无能、狡诈虚伪的性格。)
五、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4。)
学生阅读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题目。
提问:
1.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后明确:(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范进的疯态。)
疯态分四层描写:(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不必按教师的思路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回答出一两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八年级语文学生教案【篇2】
一、导入:“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写作素材很多就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因此我们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二、请同学们阅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自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文,勾画要点。
n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n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n写作材料的来源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n从生活中获得的写作素材,必须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n学会从搜集到的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把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写入文章。
三、完成练习题,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指出,学生要学会“关心家庭、朋友、同行、社会、国家、其他物种乃至地球”。
思路点拨:
n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发展……n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家人、亲戚;关心周围的同学、朋友、老师;关心邻居、相识的人、路遇者……n关心集体:关心班集体;关心我们的学校;关心我们的柳州市;关心我们_;关心我们的国家……n关心社会:人和事……n关心其他:环境、动植物、地球……
2、知识迁移,训练巩固
(1)以“快乐”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路点拨::思考、交流
(2)以“爱心”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路点拨::思考、交流
四、布置题目《和你在一起》
1、学生:思考、确定写作内容、构思、列提纲、写作。2、巡视,指导3、评议作文,全班交流好作文。
4、请作者诵读佳作,明确优点。收集问题作文的缺点,并加以总结。5、读范文,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
听,思考和你在一起
网络啊,你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按说,和你在一起,我会收获知识和快乐,可是,你却让我失去了太多太多——
镜头一
“爸爸,学校收资料费,要27块钱。”我对爸爸说。爸爸听了后,颇感不满的问我:“上周不是才交了18元资料费吗?”
我心里害怕起来,生怕爸爸知道我在欺骗他,生怕爸爸知道我是骗钱上网,支支吾吾地不知怎么回答爸爸的问题,但爸爸还是从他的兜里掏出
了27元钱递给我,说:“到校就交给老师,可不要丢了啊!”……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要宝贵的诚实。
镜头二
英语课上了还不到十分钟,我就没有了一点精神。我清楚,这是我与A在网络玩了一整夜游戏的结果。心里面虽然强迫自己
要拿出点精神,但却管不住自己,慢慢地我就将头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当然,英语老师没有忘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我一番,外带罚
站两节课的时间……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宝贵的人格尊严。
镜头三
我的朋友B被外校的C打了一顿,B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我们都非常气愤,商量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D说:“不如我们学学网络游戏中的办法,一伙人联合起来收拾收拾C。”这个建议获得了我们一致的同意。于是,放学后,我们组织了六个人在路上截住了C,对他进行穷追猛打,直至将C打得头破血流、肋骨折断……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宝贵的善良品格。
网络啊,虽说你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但你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我恳请你想一个良方,让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只收获知识和快乐,不要再失去所剩无几的财富!
五、回去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八年级语文学生教案【篇3】
单元教学要点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好一个人的。
1、藤野先生
鲁迅
一、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强我中华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序,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我们学过他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选自《朝花夕拾》。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读准子音: fēihuì yù g?ng yàn jiépōujīhuì piēy?o
绯荟芋梗咽诘剖畸诲瞥杳
解词:(16个)
烂熳:通常写作“烂漫”,这里是颜色鲜明而美丽。
油光可鉴:这里是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斗,通“抖”。飞腾杂乱。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模胡:即“模糊”,这里是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厌恶到了极点。 .
2、篇章结构: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想,为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1)作者在东京都见到了什么?有何所想?
(2)本部分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作者思想感情?
(3)本部分都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第1句话与哪句呼应?
第二部分(4—35段):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过程,高度赞扬藤野先生。
相识:外貌描写——学识渊博。
语言描写——和蔼、平易近人。
留级学生介绍——生活简朴。
相处:四件事
(1)添改讲义:自始至终,认真负责。
(2)纠正血管图:治学严谨,循循善诱。
(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关心我,没有民族偏见。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实事求是。
其他
(5)匿名信事件:日本“爱国青年”有民族偏见。与藤野对比。
(6)看电影:弃医从文,离开藤野先生。
相别:(略)
第三部分(36—38段):作者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激励我去奋斗。
(1)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
时时记起他。
珍藏他修改过的讲义。
挂上他的照相。
多写战斗的文章。
(2)“良心”指什么?
指爱国的思想和战斗的精神。
3、回答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识渊博;和蔼、平易近人;生活简朴;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善于诱导、关心我、没有民族偏见的人。
(2)“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何处可以看出?
爱国。从离开东京;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弃医从文等可以看出。
(3)全文的中心
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的“爱国青年”及看电影的事?
见的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对比;离开藤野先生”、弃医从文原因。 这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2)作者在去仙台的路上,一定经过很多地方,但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记得“日暮里”,是因为作者一想到这三个字,就联想到自己的祖国,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3)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请概括出来。
时时记起他;把他所修改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把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再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散文常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
暗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各两遍,并牢记。
2、研讨与练习二。
附:如何写人?
不能只写一件事。
从不同角度(方面)选取典型材料。
在写人时,多用语言、动作等描写。
2、我的母亲
胡适
一、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品质。
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怎样写好一个人。
3、掌握字词、理解重要语句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胡适,原名胡洪騂(xīng),字适之。学者,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士。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字词
(1)读准字音:绉(zhōu)穈(méi)庶(shù)翳(yì)恕(shù)
(2)解词:(4个)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责罚:处罚。
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广漠:广大空旷。
2、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童年的身体情况和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表现母亲的性格和品质。
第二部分(13):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是怎样的品性?
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事:
①母亲对我的管教(5——7)——教我做人、催我上学。既慈祥又严格地管束我。(言传) ②母亲处理难事和矛盾(8——11)——
债主讨债: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化解家庭矛盾:容忍、温和的性格。(身教)
③“刚气”的一面(12)——不受人格上的侮辱,捍卫自己的名节。(影响)
(3)作者写了母亲对我的训导,却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的相处情况,你怎样理解? 母亲对我的训导是“言教”,她与家人的相处情况是“身教”。它们共同表现了母亲是我的“恩师”。
3、理解语句的分寸感
见课后练习二。
4、学习写人
写事 写人
(1)写清六要素。 (1)不能只写一件事。
(2)重点写详经过。(2)从不同角度选取典型材料,表现
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多用语言、动作等描
(3)在写经过时,要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写。
描写,突出事的意义。 (3)注意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各2遍。
2、学习缩写(600——800字)。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一、教学要点
1、读课文,积累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重含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积累词语:
(1)读音:掺和(chān)马鬃(zōng)磨蹭(cèng)脊背(j?) ....
(2)解词:(3个)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忘本: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引出本文的话题,表明其分量。
第二部分(2—13段):写我的第一本书,及其相关的事情。
半本书——同学情真。
父亲装订书——父子情深。
到崔家庄念书——大开眼界。
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考第二——父亲考我——半本书——要回另一半——父装订成两本完整的书。
补叙读第一本书时的快乐。
几个读书人的命运——惦记朋友。
第三部分(14段)照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2、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1)“第一本书”的含义——不仅仅指那半本国语课本,也指我的人生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句中“荒寒的大自然”指什么?
指当时苦难的生活、恶劣的学习环境、人们不幸的命运。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同时也是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映照了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中心思想:这篇散文,深情地回忆了“我”童年时代读过的第一本书的过程,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挚的同学之情以及那段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因为童年的生活是苦难,学习环境是恶劣的,人们都在生活的底线上挣扎,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所以说“童年没有幽默”。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掉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淘气。能和小伙伴一起,和小动物一起又都是快乐的。况且一玩起来就什么困苦都忘了。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
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
“枉”是白白地、无价值、无意义的意思。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
八年级语文学生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识记原文及翻译
了解一些故事链接
二、教学重点:
《论读书》识记原文及翻译
三、教学过程:
一.读书三“有”
有志:立远大志向,不甘下流;
有识:须知学问无尽,勿以一得自足;
有恒:勤学不断则无不成之事.
二.读书要“约”
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要“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读书犹如游观,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持神理所在,其他次要自能融会贯通。
曾国藩:每日读背诵之书十页,看涉猎之书六十页。
三、读书要“专”
读书不“二”,“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书一部未完,决不换他部,此为不易之道。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一人之书,则目见、耳闻、天地之间无别书也。
四、读书要“耐”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适,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五、读书四“到”
眼到、心到、手到、口到。
手到、口到犹为重要,读书时圈点评注,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可帮助记忆;读文以声调为本。刘大《论文偶记》曰: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六、读书须“看、温、习、思”
以上四点必须并行。看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看、温偏重于知识方面,而习、思则偏重于技术方面,前者重博,后者重专。精读之书不妨“约”,浏览之书无惧多。
四、赏析:
五、故事连接:
六、拓展活动:
八年级语文学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查字典注音。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述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
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
(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
(3)“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
(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
(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
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入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基础。
三、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先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1.送行,是课文中记叙最详尽的部分。选几个恰当的词语,按顺序概括这部分记叙的内容。
(决定亲送、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
2.说说下面加线词语对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的作用。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行。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增强比较效果)
(1)“说定”改为“说过”“说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定”表示已经决定;改为“过”,说说而已;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肯定,且有经过商量而决定的意思)
(2)“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认真选择一个可靠的茶房,还不放心,还要“再三”“仔细”地嘱咐,可见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再三,写次数之多;仔细,写周到细致)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不要紧”,指“事忙”,本没有时间亲送,但为了儿子,即使误了“谋事”也顾不得了。“不好”,指不放心,怕茶房照顾不好儿子。)
4.上车后,父亲给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定”字包含着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座位是经过认真挑选才“定”下来的,靠近车门,让儿子上下车方便)
四、写字、组词、造句练习。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给加线字注音,然后每个字写五遍。
交卸(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
琐屑( )晶莹( )狼藉( )簌簌( )栅栏( )
2.用下列字组词。
贴:______拭:______赋:______逛:______著:______恼:______
帖:______试:______斌:______诳:______箸:______脑:______
第二课时
一、分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1.读一遍课文第六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的眼泪又来了。”)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______,穿着黑布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支,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这类训练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不仅仅是词语识记训练。
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提示:可以从两方面思考:写穿戴与表现父亲境况的关系,写穿戴与写父亲一系列动作的关系。
3.“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的父亲,“探”“攀”“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
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动作,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时,儿子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越具体越好。
说明:要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
5.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1)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很有表现力,故作轻松,为宽慰儿子。)
说明:买到橘子,似乎尽了做父亲的责任,心感宽慰。
6.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有很大区别,说说区别在哪里。
(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说明:从遣词造句入手,揣摩儿子依恋父亲的感情。“等”“再”表现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依恋之情多么深切。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不可少。
二、理清层次,把握中心。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下面练习。
1.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说明:要让学生动笔,用完整、简洁的话概括。这类散文的中心意思一般应包括主要内容和表达目的两个方面。
示例:本文通过对父亲背景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的一片深情。
2.课文四处写到“背影”,从两个角度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说说这样写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2)说说这样写对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开篇用“背影”点题,结尾用泪光中再现“背影”与开头照应。四次“背影”描写,组成一条浓重的抒情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部分,由不理解父亲到深深被父亲的爱心感动,情感推进到高 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也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深化。)
3.课文第二、三段与描写父亲“背影”,与表现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说明:第一课时已初步涉及了这个问题,这里,应进一步理解:这两段,再现了暗淡、悲凉的氛围,既是人物遭遇和心境的写照,也是阴冷的社会环境的写照。这是“背影”的社会环境,父亲忍受着巨大伤痛,无微不至体贴、关心儿子,更显示这种爱心的崇高感人。
4.完成课文后练习七,概括段意、层意。
说明:让学生动笔,要求表述准确、简洁。
三、说话训练
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可任选一题)。
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
2.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了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
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提示:不说空话、大话,要说得实实在在,要把“为什么”说清楚。
八年级语文学生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等词语
(2)、学习课文抓住典型细节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范读、诵读、讨论、体验,品味文中最动情的描写,并探究其作用
(2)、回顾父亲的爱,向父亲写封感谢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父亲的背影,感受父爱子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父亲、孝敬父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背影”的描写,体会父爱子的深情
2、难点:品味文中最动情的细节描写
教学设计: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景介绍: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问题一: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2、问题二: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明确: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语文姓“语”,所以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1、问题一:(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2、问题二:(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
3、问题三: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明确:“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4、问题四: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明确: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5、问题五: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明确: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6、问题六: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
明确: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3、在选编的《父爱如山》的阅读材料里,自由选择一篇,写一则随笔,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八年级语文学生教案【篇7】
(一)课文重点和难点
1、叙事散文的选材;
2、叙事散文的结构;
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
1、文章的线索;
2、文章的整体结构;
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
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教师提问:
(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
(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 潮作铺垫。)
(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扩展思路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用,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平实、真切、得体、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题思想。设计一个作文片断练习。
2、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见神奇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