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都有哪些?教案要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强调要抓住精髓,引人入胜;实践要有针对性,调动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难点: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琐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学生自读,并圈点勾画本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四个、次……”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一下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明确: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细读文本,探究品味
有人说本文是很多的“四个/次……”构成,不知道你找到没有?
明确:四个“背影”;四次“流泪”;四句“话语”……
(一)探究“四个背影”
1、细读带有“背影”的句子,看看哪一个是重点写?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忆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绘背影)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别背影)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背影)
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分析第二次背影的刻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明确: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
(二)品味四句“话”
作者的父亲在送儿子去车站的过程中,总共说了四句言简意赅的话。品味这四句话包含的情意。
明确: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放心儿子,关心儿子)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口渴,为儿子做事,体贴周到)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舍不得儿子)
4、“进去吧,里边没人。”(关心儿子)
由此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三)品味“四次流泪”
1、品读文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之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③“——……,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不舍之泪)
④“——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怀念之泪)
2、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3、作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真的理解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说明朱自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自己的懊悔之情。尽管作者有不理解父亲的时候,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怀念。
二、拓展迁移,交流收获
学习完本文,你学到了什么呢?(提示:从选材上,从语言上,从情感上,从描写方式上、从内容上皆可)
示例:
1、从主旨上:
2、从选材上: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3、从语言上:朴实的语言最美。
4、从情感上:感情真实最感人。
5、从描写方式上:白描的写法。
6、从角度上,新颖独特的“背影”
7、从结构上,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8、从人物的刻画上,细节描写之生动
9、从材料的剪裁上,文章详略安排恰当
三、作业
小练笔:写写自己的父亲。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下列词语读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琐屑
3、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指导学生的朗读。
3、学习文中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蕴涵的父亲对儿子的真情挚爱,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眷恋,启发学生感恩父母,激发学生的报德之心、报德之行。
教学重点:
平淡之中的浓情;对"背影"深情而细致的描写。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母爱。自古以来人们都歌颂母亲的慈爱和温柔,歌颂父亲的刚毅和坚强,可是朱自清却用细腻温婉的散文,写出一个同样细致入微,温婉如母的父亲。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背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第一次读课文,建议大家做两件事: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勾留 赋闲 蹒跚
2、用一句话说出本文写的事
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送别的情景。
三、再读课文,感悟真情
1、朱自清曾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阅读课文,看看《背影》中作者哭了几次?
四次: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眼泪很快又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比较一下,四次落泪,文字是否雷同?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呢?
第一次是作者从北京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刚逝,父亲失业,祸不单行,于是一股忧伤袭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次车站,望父买橘,这是全文的高 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步履蹒跚买橘时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父爱的感动撞击着我的心灵,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第三次是车站别离,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回想起过去种种,回想起父亲的关怀体贴,一股愁绪袭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怅惘的泪。
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亲的来信,特别是“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话语又一次牵动作者的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淡,晚景的凄凉、抑郁的情感一时迸发。心酸的泪水又一次的流出了眼眶。
概括、板书: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 望父买橘——感激的泪
父子分手——怅惘的泪 北京思父——心酸的泪
3、总结
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要写真情,以情动人。四次流泪,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这四次流泪,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迭起,一次又一次强烈的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现在,请同学们默默的翻开书本,诵读课文,让我们透过那晶莹的泪光,去体味文章中那真挚永恒的父子之情吧。
四、三读课文,理解背影
三读《背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学生同桌讨论)
可以从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角度去思考、探究。如:“探”,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总结: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背影的理解,有内容的、有情感的。从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背影”既是文题,也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文章中背影总共出现四次:开篇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写出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中间车站买橘时的背影,写出了父亲的一片亲子深情;车站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写出了惜别时对父亲的无限怜惜依恋;结尾泪光中的背影写出了别后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既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形”的方面的特点,也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神”的方面的本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父爱如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父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用一个比喻句,说说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或作用。
示例:
父亲
你是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航程;
你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六、布置作业(播放背景音乐《父亲》)
父爱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父爱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父爱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父爱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父爱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感激,哪怕是给父母夹次菜,倒杯水,道声辛苦……好吗?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基本常识,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的写法。
2.体会、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
3.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新闻视频,或介绍辽宁舰的有关情况来导入,为感受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作渲染铺垫。
2.知识铺垫。
(1)舰载战斗机是航母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没有舰载战斗机,航母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__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飞,在形成战斗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本文是一篇通讯。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要吸引人,通讯就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但通讯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也不能夸大缩小,只能通过对事实的组织安排,来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讯中的抒情与议论,也要以事实为基础。
3.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
重点词语:
架次:飞机出动若干次架数的总和。例如,一架飞机出动三次与三架飞机出动一次均为三架次。
澎湃(péng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澎湃”也指“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如“激情澎湃”等。
凛冽(lǐnliè):冷得刺骨。“冽”与“洌”字形相近,意思不同。“冽”指“冷”,“洌”指“清”。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苟,随便、马虎。
浩瀚(hàn):水势盛大。
承载(zài):承受事物的重量。“载”读“zài”时,可以表示“装载”(如“载客”“载运”)、“充满”(如“怨声载道”)、“且、又”(如“载歌载舞”)等;读“zǎi”时,可以表示“年”(如“一年半载”)、“记载、刊登”(如“刊载”“载入史册”)等。
坠(zhuì)毁:飞机等掉下来毁坏。不要写成“堕毁”。“坠”和“堕”都有“落”的意思,但在使用上有区别。例如,“坠落”指具体事物掉落,“堕落”则指思想、行为等往坏里变。
捏(niē)着一把汗:因担心而手上出汗,形容心情非常紧张。
咆哮(páoxiào):猛兽怒吼。形容人暴怒喊叫,也形容水奔腾轰鸣。
惊心动魄(pò)。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魂”和“魄”的意思相差不大,都指精气、精神,但“魂”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魄”则要依附于身体,所以说“惊心动魄”“魂飞天外”。
定格:指电影、电视等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上。
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V”是英语“Victory”(胜利)的首字母,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语言中,也代表着“胜利”“勇气”等。1940年年末,比利时已被纳粹德国占领,逃亡到英国的比利时人维克托·德拉维利在短波广播中号召同胞们在公共场所广泛书写“V”字,以表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用食指和中指做出“V”形手势以象征胜利,使得“V”字的象征意义更加广为人知。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dān)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青丝:比喻黑发。“青”在汉语中并不指某一种固定颜色,可以指绿色、蓝色、黑色,甚至白色。
攻关:攻打关口,比喻努力突破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难点。
争相(xiāng):互相争着做某事。词中的“相”不要读成“xiàng”。相读“xiàng”时,多指“外形”“外貌”(如“长相”“相貌”)、“宰相”、“拍照片”(如“相片”“相机”)等。
风采:风度神采。“采”除了表示“摘”“开采”等之外,还有“精神”“神色”的意思,因此“神采”“兴高采烈”等词要用“采”。“彩”则指“颜色”(如“五彩”“彩云”)、“表示赞赏的欢呼”(如“喝彩”)、“精妙的成分”(如“精彩”“出彩”“丰富多彩”)。
镌(juān)刻:雕刻。
字形辨析与词义辨析:
杆—竿冽—洌苟—荀瀚—翰载—裁揪—锹循—徇
魄—魂鸣—呜殚—掸—惮怨—怒采—彩镌—隽
呼啸—呼叫承载—承担期盼—渴盼娴熟—熟练殚精竭虑—聚精会神风采—丰采
4.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概述。
(2)结合课文,理解题目的含义与作用。思考:“一着”指什么?为什么说“惊”?“海天”有什么含义?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生动地写出了此举的影响之大,有震惊、惊喜之情流露出来。“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指导重读“惊”字,要读得慷慨、激昂,读出惊喜、自豪之情。小结:题目新颖,含义丰富,富有气魄。
5.理清顺序,梳理结构。
(1)学生再读课文,批注,讨论,交流问题一:这篇文章以什么为叙事顺序和线索?明确:时间为序,以舰载战斗机着陆的过程为线索。
战舰航行、等待战斗机是开端,舰机协调、准备降落是发展,战机下降、成功着舰是高 潮,人群狂欢、争相合影是结局。
(2)问题二:本文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重点写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将最重要的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写法参见课文详解内容。
6.作业布置。
(1)抄写“读读写写”字词并分别造句,或者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
(2)从文中摘抄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段落,给出摘抄的理由。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性事件及其意义。
2.结合课文,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3.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新闻的写法,体会本文营造的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难点】
感受本篇新闻通讯在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上的突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视频片段,导入本课。
二、介绍相关知识
1.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本文属于事件通讯。
2.事件通讯:全面报道某一事件,或撷取事件的若干片段加以具体报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凛冽(lǐnliè) 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紧绷(bēng) 殚精竭虑(dān) 镌刻(juān)
2.解释词语。
凛冽:极为寒冷,严寒刺骨。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丝:计量单位。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咆哮:大吼大叫,通常是愤怒的情绪下产生的反应。形容人的暴怒喊叫。也可形容水的奔腾轰鸣,十分猛烈。
白手起家: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的意思。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投影或板书
四、读课文,感知内容
1.理清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写降落准备。
第二部分(第16~26自然段):写成功降落。
2.重点难点探究
(1)第3、4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
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3)赏析精彩语句。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3.概括主旨思想
这篇通讯记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首次成功着舰,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风险性的难题,让读者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4.分析写作特点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文风平实,脉径直观。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为读者解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通过对比、排比、对仗和感叹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雄壮声势和感染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5】
一.教师导入:
是什么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找到安宁?是心。是什么使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是爱。是什么使爱的光华撒遍每一个角落?是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友善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瞥同情的目光,都能让我们感到爱的阳光。“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你,我,他,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今天,伴随着这首《让世界充满爱》的优美的主旋律,我们将进行一次爱的洗礼,接受一次爱的教育,希望这节课能唤起你心灵深处爱的感动,栽下爱的种子,传播爱的信息,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为了搞好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大家都做了很多,积累本上我看到多了一颗红心,多了一个爱心故事,多了一句爱的名言,课间我听见有人在轻声低唱爱的歌曲。搜集是快乐的,分享更是愉悦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分享你读过的爱的篇章,讲述爱的故事,领略爱的内涵,抒写爱的感悟,唱响爱的歌曲。
二.展示目标:
⒈能感情背诵一句“爱”的名言。
⒉能感情朗读一篇“爱”的诗歌或短文。
⒊能感情讲述一个“爱”的故事。
⒋能真诚抒写一段“爱”的感悟。
⒌能倾心唱响一首“爱”歌曲。
6.能真正领略“爱”的内涵。
三.下面请同学们
(学生):放开怀抱,大胆抒情,朗读“感动你的爱的篇章”
⒈【爱心名言接力】有感情地背一背打动自己的一句“爱”的名言。
我能背:
⒉有感情的读一读打动自己的一篇“爱”的诗歌或短文。
评选最佳朗读奖:
师过渡:刚才同学读得很投入,有歌颂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有赞美教师鞠躬尽瘁的爱,有歌咏人民战士舍己为人的爱,我知道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想着把自己感受到的来自父母老师亲人朋友的爱分享给同学们。下面,请每组的1号同学讲述。
(学生):分享心灵深处的感动“讲述爱的故事”
评选最感人故事奖:
四.师:老师也禁不住想参与讲述爱心故事了,如果说工作13年我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不是讲了多少次公开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得了多少获奖证书,我觉得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拥有学生对我的爱。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级学生——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子孙海波在我住院期间和他妈妈拎着鸡蛋去医院看我,我当时并没有告诉学生我要到哪个医院做手术,更不用说哪个病房,海波和他妈妈打听了一上午才找到的;我还记得在夏店初中时我们去青乡挖草皮我没带水,学生徐慧慧和王珊递给我的一个苹果;我更清楚地记得去年我因为不跟班,谢飞那一句“老师你永远活在我心中”诙谐却又真挚的话语,去年教师节晚上在蒙蒙细雨中那万头攒动聚集科教楼底的感动。还有你们,虽然有时觉得你们很调皮,经常因为宿舍卫生纪律惹老师生气,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你们对老师的爱,我记得初一时有一次我因为教室里的电线问题没人承担责任而发火,在查宿舍的时候,204的男孩子每人拿出一个小西红柿对我说“老师别生气了,其实我们真的不知情。”
上周我因为找不到孩子而忧心忡忡,刘彦坤、张志强等同学马上打电话问询,孟小暄、李鲁坤到办公室打听情况,冯金涛、李远等同学在写检讨的时候总忘不了以他们特有的男孩的幽默让我开心。女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我敢说咱班的女生是最善解人意的,除了学习上的认真细致外,单是宿舍卫生纪律的尽善尽美,不用我操心,就是对老师最大的爱了。上个月男生宿舍全军覆没,男同学义正词严的保证,让老师放心的慷慨陈词,也让我明白,这是一群懂事就是缺少自制力的孩子,他们其实也是爱老师的。所以工作再累再辛苦,有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关爱,我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太多太多了,和学生之间的故事,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因为爱,所以被爱,因为真诚以对,所以收获甜美。
五.师:其实爱的内涵还很广,绝不仅限于父母爱、师徒情、朋友谊,让我们放眼整个社会,看看爱的阳光是否洒落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心灵需要的地方。
(学生)欣赏爱的图片
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是否对爱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我们来一次接龙,畅谈对“爱”的理解,我先来,爱是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爱是慷慨解囊,无私帮助;
爱是见义勇为,舍生忘死;爱是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爱是关心照顾,无微不至;爱是苦口婆心,谆谆教诲;爱是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爱是不计索取的奉献,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
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爱的最大境界是爱天下。
(学生)接龙畅谈对爱的理解
让我们牢记,大家一起读(师生):
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爱是一片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世界因爱而存在。人间因爱而温暖。
六.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得不到关爱的不幸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看了这些图片,你的心灵是不是受到了震撼,大家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有些人生活的幸福安康,而有些人却遭遇种种不幸。我们在同情不幸者的同时,是不是应“心存感恩,知足惜福”?感谢上帝,我还有温暖的家庭,健康的身体,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有父母的疼爱,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世界上还有很多苦命的人儿无家可归,到处流浪,靠别人的施舍过活,在饥寒交迫中度日,我们既然感恩带给我们幸福的父母、老师、同学、社会,是不是应该把我们的感恩之心化为关爱他人的动力?扪心自问,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对待这些渴望关爱的人们?你有过这的实践吗?
评选最佳金点子奖:
评选最有爱心奖:
(学生)谈如何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自己的生活实践。
首先应有善良的心,平等的思想,人道主义精神。其次,应该成立爱的组织、社团等,再次,组织一系列的献爱心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另外,可以号召一些有劳动能力的不幸者自食其力,给他们谋生的手段。
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团体,诸如“微尘”——20_年感动中国人物:“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的发现,早在20_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止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各地的爱心协会、组织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出,爱心标志、公益广告也络绎不绝,做一个爱的使者,你会感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七.师:短暂的一节课因为有同学的真情流露而倍感温馨感动,
爱的篇章让我们铭刻肺腑,爱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淋漓尽致地抒写爱的感悟吧。语言贵在精炼,感情贵在真诚。写下你心底最想说的话。
共享一片爱的蓝天
师:爱是人生最美的风景,让我们手挽手,心连心,共同筑起一座爱的长城,撑起一片爱的晴空!从现在做起:学习爱心、播种爱心、传递爱心、宣扬爱心吧!相信用我们的爱心可以把这一片蓝天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八.唱响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的]
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大屏幕显示)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大屏幕显示)
三、复述课文
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大屏幕显示)
明确:“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
(1)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
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从小朋友们帮“我”实现看戏愿望的一系列活动中可知,他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淳朴无私。
(3)“看戏后”的主要情节是“六一公公送豆”,想想看这件事体现了他什么品质?
明确:体现了他热情好客、宽厚仁慈的品质。
3.齐读最后一段
讨论:在你看来,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戏是不是真的就是的?为什么?(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因为豆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戏也很令我失望——从前文中就可知道,如“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而他终究没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却没看着,“我”最怕老旦坐着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上唱个不停。“我”之所以认为是的,那是因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戏中,“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朴实、无私的真挚情怀。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其实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五、课文总结
前面说过,小说是一种虚构出来的作品,但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前面分析可知,《社戏》这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友爱美好的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读这篇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真诚地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