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数学教案 >

数学教育教案初二

时间: 沐钦 数学教案

数学教育教案初二都有哪些?数学中的一些漂亮的定理具有很容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的性质,但证明却隐藏得很深。数学是科学之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数学教育教案初二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育教案初二

数学教育教案初二【篇1】

阅读教材

独立完成下列预习作业:

1、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 千米/时,则轮船顺流航行速度为 千米/时,逆流航行速度为 千米/时;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为 小时,逆流航行600千米所用时间为 小时.

根据两次航行所用时间相等可得到方程:

方程①的分母含有未知数 ,像这样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未知数.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正式方程.

其具体做法是:去分母、解整式方程、检验.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试解分式方程:

⑴ ⑵

解:方程两边同乘 得: 解:方程两边同乘 得:

去括号得:

移项并合并得:

解得:

经检验: 是原方程的解. 经检验: 不是原方程的解,即原方程无解

分式方程为什么必须检验?如何检验?

.

2、解分式方程

⑴ ⑵

四、课堂测控:

1、下列哪些是分式方程?

⑴ ; ⑵ ; ⑶ ;

⑷ ; ⑸ ; ⑹ .

2、解下列分式方程:

数学教育教案初二【篇2】

阅读教材

独立完成下列预习作业:

问题: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分析:甲队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若设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 .

则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两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

解:设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 ,则有方程:

方程两边同乘 得:

解得:x=

经检验:x= 符合题设条件.

∴ 队施工速度快.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问题:一项工程要在限定期内完成,如果第一组单独做,恰好按规定日期完成;如果第二组单独做,需要超过规定日期4天才能完成;如果两组合做3天后,剩下的工程由第二组单独做,正好在规定日期内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四、课堂测控:(小试身手)

某一工程,在工程招标时,接到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施工一天,需付甲工程队工程款1.5万元,乙工程队工程款1.1万元.工程领导小组根据甲、乙两队的投标书测算:

⑴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刚好如期完成;

⑵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要比规定日期多用5天;

⑶若甲、乙两队合做4天,余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也正好如期完成

在不耽误工期的前提下,你觉得哪一种施工方案最节省工程款?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审: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设:选择恰当的未知数,注意单位;

列: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解:认真仔细;

验:检验方程和题意;

答:完整作答.

数学教育教案初二【篇3】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乘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

2、学会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要有用几何图形理解代数知识的能力和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转化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并加以运用。

难点是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和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自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认真阅读教材,记住以下知识:

1、 多项式乘法的法则:

2、归纳易错点:

做一做:

1.计算:

(1)(a+2b)(a-b)=_________;

(2)(3a-2)(2a+5)=________;

(3)(x-3)(3x-4)=_________;

(4)(3x-y)(x+2y)=________.

2.计算:(4x2-2xy+y2)(2x+y).

3.计算(a-b)(a-b)其结果为( )

A.a2-b2 B.a2+b2

C.a2-2ab+b2 D.a2-2ab-b2

4.(x+a)(x-3)的积的一次项系数为零,则a的值是( )

A.1 B.2 C.3 D.4

5.下面计算中,正确的是( )

A.(m-1)(m-2)=m2-3m-2

B.(1-2a)(2+a)=2a2-3a+2

C.(x+y)(x-y)=x2-y2

D.(x+y)(x+y)=x2+y2

6.如果(x+3)(x+a)=x2-2x-15,则a等于( )

A.2 B.-8 C.-12 D.-5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展示:

一、计算(1)(x+y)(a+2b)

(2)(3x-1)(x+3)

二、先化简,再求值:

(2a-3)(3a+1)-6a(a-4)其中a=2/17

应用探究

计算

(1)(a+b)(a-b)

(2)(a+b)2

(3)(a+b)(a2-ab+b2)

(4)(a+b+c)(c+d+e)

拓展提高

1.当y为何值时,(-2y+1)与(2-y)互为负倒数.

2.已知(x+2)(x2+ax+b)的积不含x的二次项和一次项,求a、b的值.

3.已知:A=x2+x+1,B=x+p-1,化简:A•B-p•A,当x=-1时,求其值.

堂堂清

1.解方程:(2x+3)(x-4)-(x+2)(x-3)=x2+6.

2.先化简,再求值:5x(x2+2x+1)-x(x-4)(5x-3),其中x=1.

教后反思 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之后,有继续来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计算起来很浪费时间,并且计算容易出错。

数学教育教案初二【篇4】

一、问题引入:

1、一般地,对于n个数 ,我们把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 ,记为 ,读作 .

2、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 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 .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weight),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 .

二、基础训练:

1、数据2、3、4、1、2的平均数是________,这个平均数叫做_________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3,将这组数据每个数都扩大2倍,则所得一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 )

A. 3 B. 5 C. 6 D. 无法确定

3、如果一组数据5, -2, 0, 6, 4, 的平均数为6,那么 等于( )

A. 3 B. 4 C. 23 D. 6

4、某市的7月下旬气温统计如下

气温 35度 34度 33度 32度 28度

天数 2 3 2 2 1

(1)在这十个数据中,34的权是 ,32的权是______.

(2)该市7月下旬气温的平均数是 ,这个平均数是_________平均数.

5、一个班级40人,数学老师第一次统计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为85分,在复查时发现漏记了一个学生的成绩80分,那么这个班级学生的实际平均成绩应为 ( )

A. 83分 B. 85分 C. 87分 D. 84分

三、例题展示:

例: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km/h,步行的速度是5km/h.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h,然后又步行了1h,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 .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h,然后又步行了3h,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 .

四、课堂检测:

1、在一次知识竞赛中,1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80,84,78,76,88,97,82,67,75,71,则他们的平均成绩为 。

2、一个地区某月前两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x1, x2, x3, x4, x5和x1+1, x2+2, x3+3, x4+4, x5+5,若第一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7℃,则第二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 。

3、有1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2,另有2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5,那么所有这30个数据的平均数是( )

A.12   B. 15   C. 13.5   D. 14

4、八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八年级二班有学生40人,一次考试中,一班的平均分是81,二班的平均分是90,则这两个班的90位学生的平均分是( )

A.85 B.85.5 C.86 D.87

5、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减去5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

A. 50 B. 52 C. 48 D. 2

6、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7、一名射击运动员射靶若干次,平均每次射中8.5环,以知每次射中10环,9环,8环的次数分别为2,4,4,其余都是射中7环的数,则射中7环的次数和射靶总次数分别是多少?

数学教育教案初二【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

2、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并发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

3、初步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对公式中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及正确运用。

自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认真阅读教材,记住以下知识:

文字叙述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完成下列练习:

①(m+n)(p+q)

②(a+b)(x-y)

③(2x+3y)(a-b)

④(a+2)(a-2)

⑤(3-x)(3+x)

⑥(2m+n)(2m-n)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计算对不对?若不对,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结果.

(1)(x-3)(x+3)=x2-3( ),__________;

(2)(2x-3)(2x+3)=2x2-9( ),_________;

(3)(-x-3)(x-3)=x2-9( ),_________;

(4)(2xy-1)(2xy+1)=2xy2-1( ),________.

2.(1)(3a-4b)( )=9a2-16b2; (2)(4+2x)( )=16-4x2;

(3)(-7-x)( )=49-x2; (4)(-a-3b)(-3b+a)=_________.

3.计算:50×49=_________.

应用探究

1.几何解释平方差公式

展示:边长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1)请计算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让学生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2)小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与宽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图2

2.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03×93 (2)59.8×60.2

拓展提高

1.阅读题:

我们在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时,发现直接运算很麻烦,如果在算式前乘以(2-1),即1,原算式的值不变,而且还使整个算式能用乘法公式计算.解答过程如下:

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

=(22-1)(22+1)(24+1)(28+1)(216+1)(232+1)

=(24-1)(24+1)(28+1)(216+1)(232+1)

=……=264-1

你能用上述方法算出(3+1)(32+1)(34+1)(38+1)(316+1)的值吗?请试试看!

2.仔细观察,探索规律:

(x-1)(x+1)=x2-1

(x-1)(x2+x+1)=x3-1

(x-1)(x3+x2+x+1)=x4-1

(x-1)(x4+x3+x2+x+1)=x5-1

……

(1)试求25+24+23+22+2+1的值;

(2)写出22006+22005+22004+…+2+1的个位数.

堂堂清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1)(a-2b)(-a+2b);

(2)(a-2b)(-a-2b);

(3)(a-2b)(a+2b);

(4)(a-2b)(2a+b).

A.(1)(2) B.(2)(3)

C.(3)(4) D.(1)(4)

2.计算(-4x-5y)(5y-4x)的结果是( )

A.16x2-25y2 B.25y2-16x2 C.-16x2-25y2 D.16x2+25y2

3.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A.(6a+1)(6a-1)=36a2-1

B.(-m-n)(m-n)=n2-m2

C.(a3-8)(-a3+8)=a9-64 D.(-a2+1)(-a2-1)=a4-1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a-b)2=a2-b2

B.(a-b)(b-a)=a2-b2

C.(a+b)(-a-b)=a2-b2 D.(-a-b)(-a+b)=a2-b2

5.下列算式能连续两次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x-y)(x2+y2)(x-y) B.(x+1)(x2-1)(x+1)

C.(x+y)(x2-y2)(x-y) D.(x+y)(x2+y2)(x-y)

二、计算:

(1)(5ab-3x)(-3x-5ab)

(2)(-y2+x)(x+y2)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使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并能归纳总结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利用平方差公式来进行运算。

数学教育教案初二【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数学教育教案初二【篇7】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