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模板
标准化满足多样化,既严格规范基本要求,又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培养多元化人才,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体现自身办学特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二物理教案模板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物理教案模板精选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初二物理教案模板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初二物理教案模板精选篇3
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 m/s=3.6 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初二物理教案模板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__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初二物理教案模板精选篇5
学习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图.
2.按照上图图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图,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图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图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图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图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五、课后记
初二物理教案模板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
2、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 教学设想 重点: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
难点: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法: 教学准备 玻璃管,橡皮膜,液体压强计,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引入:固体对接触面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实验:
图10-9(a) 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3)
液体内部压强的具体证明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认识压强计的结构
用手指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面发生什么变化?
如何来体现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
使用说明,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相平。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受到的压强越大时,高度差越大。
设计实验:
将金属盒放入水,U型管两侧的液面有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1)将金属盒放入水,使橡皮膜向着中各个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都 (没有出现、出现)高度差。
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 压强。(有、没有)
(2)增加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变 。(大、小)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 ,(有关、无关),且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减小)
(3)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不变,改变橡皮膜的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变、不变)
说明: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相等、不等)
(4)把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的高度差 (相同、不同)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 ,(有关、无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越大、越小)
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等、不等)
(2)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只与 、 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 ,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 。
初二物理教案模板精选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 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