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地理教案 >

八年级地理学习教案

时间: 沐钦 地理教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地理学研究始于观察。19世纪以前,以定性描述为主的地理考察、地理探险和与之相联系的地图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地理学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地理学习教案

八年级地理学习教案(篇1)

《中国人口》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____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00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__ 化 变慢,原因:____

d. ____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____

二、 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这篇八年级地理说课稿:《中国人口》说课稿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地理学习教案(篇2)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

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

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知识要点与检测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 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 ,以及 ,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 、 、 、 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 和

作用。

[反馈练习]

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

(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 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

(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

(4)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d.沪宁杭工业带

2.简答题

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

答案:1.(1)—b (2)—a (3)—c (4)—d

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板书设计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活动与探究

结合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钢铁走廊”形成的条件。

[导入新课]

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

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中心强度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知识要点与检测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 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 ,以及 ,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 、 、 、 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 和

作用。

[反馈练习]

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

(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 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

(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

(4)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d.沪宁杭工业带

2.简答题

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

答案:1.(1)—b (2)—a (3)—c (4)—d

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板书设计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活动与探究

结合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钢铁走廊”形成的条件。

八年级地理学习教案(篇3)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播放录像:将中国入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__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差异 不同(或不平衡) 合作 世贸 竞争 和平 生态环境 进步

[反馈练习]

填空

(1)国土 ,区域 大,发展 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改造, 、 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区域之间的 和 ,做到 互补。

(2)中国是 中的大国。人口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在今后长时间内, 仍是第一位的。

(3)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 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类又面临着 、 、 等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答案:(1)辽阔 差异 不平衡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联系 合作 优势

(2)发展 众多 较低 发展

(3)全球 人口 资源 环境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就其中的一项或两项工程,通过搜集资料与家长或同学展开讨论:

(1)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

(2)工程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2.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下列话题仅供参考),采用你喜欢的表达形式(或日记、或短文、或散文、或诗歌等)说明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祖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身边环境的变化。

3.经常关注我国新闻和世界新闻,看看我国是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世界中求发展以及如何履行我国肩负的三大历史责任的。

八年级地理学习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了解并记住我国濒临的海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半岛和岛屿、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分布。

2.教会学生识读和使用“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并能在空白的“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上填注邻国、领海及濒临的大洋名称。

3.通过教授有关我国疆域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励学生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的疆域和国土面积。难点是记住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 “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疆域和邻国示意图”(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形图”。

课时 1.5~2课时。

讲授提纲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

3.经纬位置

二、我国的疆域和面积

1.疆域的概念

2.面积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我国的海洋

2.我国的领海

3.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

四、我国的陆界和邻图

1.漫长的陆界

2.陆上邻国

3.隔海相望的国家

五、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从纬度位置看

2.从海陆位置看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收听歌曲“歌唱祖国”的录音]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宽广美丽……”,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会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国土究竟有多大呢?它在地球上的位置如何呢?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以便更深入地认识我们可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八年级地理学习教案(篇5)

课题名称: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1课时)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2课时)

课型:一、二课时新授课 第三课时复习课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活动建议:

1、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依次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

2、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内容分析: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山河壮丽,气候类型多样;物产富饶,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好中国地理,了解中国国情,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本节课就是从疆域和行政区划两方面来阐述,介绍了我国的范围、位置、邻国、临海,以及划分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通过学习,做到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简析及学法指导:

例如临海、邻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等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内容的学习并不困难。在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何优越性时,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地理事物;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陆上邻国时,可指导学生总结内容,运用口诀记忆法。

重点:

1、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2、中国的领土四至点、面积、临海、邻国。

3、 我国划分的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省会。

难点: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策略和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学习法、读图指导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中国政区图》挂图及拼图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A 引入新课,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地理部分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时注意的问题。

B 根据上学期的知识,学生回忆中国国土面积及在世界各国的位次。

C 读《中国疆域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四至点。

D 运用比例尺的知识,量算我国东西、南北跨越的大致距离。察看经纬度,估算我国东西、南北跨越的经纬度。

E 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并说说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法指导:学会评价地理事物

经济效益 对人类活动的有利方面

地理事物 → 社会效益 →

生态效益 对人类活动的不利方面

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两方面。

1)海陆位置:与蒙古、日本两国相比,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随之对降水、农业、海洋资源的利用、港湾对海上交通的发展、与亚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直接往来等产生影响。

2)纬度位置:看图估算出南北大致的纬度,所处的温度带。与俄罗斯、巴西相比,我国跨纬度大,气候不同,对农业产生影响,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F 通过查阅地图,读出我国的四个濒临的海洋,简介两个内海,陆上相邻的15个国家,隔海相望的6个邻国,记住它们的位置。

学法指导:口诀记忆法

记忆我国15个邻国,可让学生分组编口诀,记忆起来顺口,记得又牢固,长久不会忘记。选出较好的全班展示。

东朝鲜,北蒙古

东北、西北俄罗斯

西部哈吉塔阿巴

西南印度尼锡丹

南部还有缅老越

课后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P4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A

结合课文的“阅读”,让学生们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说说学校所在地的行政区划。(__省

__市 __区)

B 学习课文中的三级行政区划,尤其是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学法指导:口诀记忆法

a 两湖两广两河山 b “三字经”

五江二宁青陕甘 京津沪、黑吉辽,内蒙古、晋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 青新宁、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

内重台海福吉安 川黔滇、桂粤闽,藏琼台、渝澳港。

还有港澳好河山

C 由学生思考口诀的含义,稍作解释。然后利用三分钟时间,学生熟背口诀,领会含义。

D 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由学生互相考察。

E 在“三字经”中,涉及到简称知识。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8表,看是否能发现简称是如何的来的。

总结:a 省区名的原字 b 河名 c 山名 d 古代地名、国名

F 平时学生已多少有一些省会的知识,提问几个,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课堂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填注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省会(先填会的,不会的用铅笔填)。

课后作业 :1)准备中国行政区拼图(自制、购买均可),下节课用。

2)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以及其省会、简称。

(第三课时)——以复习巩固为主

猜猜看!

1、知识点竞猜: a 我国第一大岛 b 我国第二大岛 c 我国最大的群岛

d 我国领海宽度 e 我国所在的半球(东西、南北) f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度 g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度 h

我国有几个陆上邻国 i 我国有几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j 我国位置最东的省区 k 我国位置最西的省 l

我国位置最北、最南的省分别是 m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n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 o 全国分哪三级行政区划 p

北回归线穿过的省

2、中国之最能力竞猜:

a 纬度最高的省 b 纬度最低的省 c 跨经度最广的省

d 跨纬度最广的省 e 邻国最多的省 f 临省最多的省

3、地理谜语:猜猜是哪一个省级行政区或那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心?

A船出长江口 B宝地 C碧波万里 D银河渡口 E千里戈壁 F四季如春

G久雨初晴 H大言不惭 I急来报佛脚 J带枪的人 K两个胖子

拼拼看!

用自治或购买的省区拼图,练习。并在组内和班级进行竞赛。

(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选拔进行级部拼图大赛)

填填看!

将《地理填充图册》中未完成的1、2节内容填上,并自评。

课后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中的作业 整理并交上

八年级地理学习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特征。本章是学习、研究人地关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而本节又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因此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特征必须使学生有个清醒的认识。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着重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在技术进步下,自然资源范围不断的扩大四个的特征。二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2、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拓展性等特征;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之间的矛盾;

4、通过阅读矿产分布等图,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5、学会应用图、资料等归纳和总结地理事物。⑵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

2、通过分组、利用多媒体手段、竞赛的方式加深对六类自然资源的认识;

3、通过玲玲和贝贝的论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特征;4、通过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归纳出自然资源的范围不断变化的特征;5、通过比赛让学生说出家乡自然资源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现象、解决的方法。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三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1、自然资源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2、自然资源的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四课时计划:1课时

五教具准备:自制电脑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用到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那么如何的“地大”,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都已经学到了。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物博”。

〔电脑视频〕视频介绍:首先我给大家播放一段法国经典的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它介绍了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人们要保护水资源,那么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观看短片

〔学生讨论〕饮用,消防,洗澡,烹饪,清洁,种植,养鱼,云层保护地球,冰山储存水,调节气候〔教师小结〕同学们看的很仔细,水的作用还有很多,不仅用于生活,还用于工业、农业、渔业、交通等等方面,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水资源对我们影响很大,但它只是自然资源的一种,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p54自然资源概况〔电脑打出自然资源概况〕

〔教师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吗?它的概念是什么?我们怎么区别它们呢?(学生:存在于自然界的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就是自然资源)

〔电脑打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的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的好,那么请大家把这个概念在课本中划出来。

〔过渡〕:我们怎么区别它们呢?判断是不是自然资源的关键是什么呢?(学生: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

〔老师〕:“很好!判断是不是自然资源必须同时具备2个条件:1、必须是自然界的;2、现在就要能为我们提供福利。”

下面我来考考同学们是否已经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请大家看屏幕中的几组图片,一起来判断它们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是。〔电脑打开多组图片〕

〔活动中的师生问答〕“巧克力”是不是自然资源?(不是,巧克力不是自然界的)那么“闪电”呢(有个学生回答:“是,因为它是自然界的。”其他同学这时纷纷说:“错了”。闪电不是,它现在不能提供福利。)

〔老师小结〕:这就对了,判断自然资源必须要二个条件都具备:1、必须是自然界的;2、现在就要能为我们提供福利。比方说闪电,一直人们想方设法利用它,但是现在还没有利用,它还不是自然资源,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就可以利用闪电这样的资源了。

〔过渡〕自然资源有很多,那我们怎么进行分类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本P54第二段:自然资源的分类。”同时,朗读结束后看看屏幕,判断这些图片都是属于哪些类型的自然资源。同时我们就来个比赛,除了老师找出的这些资源外,同学们还能举出各类自然资源的其他例子,看谁举得多。〔电脑出示各种自然资源的图片〕

1、气候资源:热能(太阳能),降水,光能,风能等等;2、水资源: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等;

3、土地资源:山地、平原、耕地、农田、丘陵、草地等等;

4、生物资源:(动物资源: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植物资源:木麻黄、大米黄、多种桉树、银合欢、杨树等);

5、矿产资源:铁、锰、铜、铝、金、钠盐、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补充):能源矿:煤

有色金属矿:钼、锡、钨、锰、铅、锌、镍、铜、铝土、锑、镁、铅锌黑色金属矿:硫铁、铁

建材:石灰岩、高岭土、花岗岩、金刚石、石灰石非金属矿:硫、磷

6、海洋资源:海洋生物、盐场等等。

(当同学列出汽油时,其他同学可以说:“不是,汽油不是自然界的,是石油提炼的”)〔老师补充说明:“汽油是石油提炼出来的,所以不是自然资源”〕

〔电脑打出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老师小结和过渡〕:同学们非常的细心,在理解了自然资源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资源都有什么特征。请大家看到大屏幕:〔展出一段我国资源的材料〕资料:

我国有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资源,因而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娱乐的胜地”。__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__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目前世界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160多种,这些矿种我国几乎都有,其中我国的钨、锑、锡、稀土、煤、石墨菱镁矿居世界第一位。)

__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__中国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

__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我国森林面积15894.09万公顷。)

__我国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其中我国野生动物中有450多种兽类,占全球兽类总数的10.7%。另外,我国有世界上最珍贵的、稀有的动物。如大熊猫、东北虎、长臂猿、扬子鳄等,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教师〕:这是一张“铁矿石”,我国铁矿石的种类很多,根据矿石中的成分不同,我们进行了分类,最重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等。铁矿石常按其含铁量的高低分为富矿(含铁量高于50%以上)和贫矿(含铁量在45%~50%以下)。在现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中,97.5%为贫矿,平均含铁量为32.7%。大部分铁矿储量已被开发利用。我国铁矿的储量虽然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多数都是贫铁矿,由此可见自然资源的质量存在差异。

(电脑打出)自然资源的第二个特征:质量存在差异。

〔活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5-56,课本给我们提供了三副有关各类矿产资源的分布图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矿和主要金属矿石的分布图。根据这三副图和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我国的矿产资源”来完成屏幕中的练习题:

八年级地理学习教案(篇7)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附分布图)

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