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
历史教案对历史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老师顺利开展教学任务,并对他们提升教学质量有许多的帮助。快来写一篇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课后小结
小结
英国为开新市场,走私鸦片危害广。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
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
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篇2
一、导学目标:
(1)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我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主、客观影响。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是历史的进步。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给中国带来的主、客观影响。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三、导学建议:
本课安排1课时,可通过图表的形式来归纳整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及这种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四、学法点拨:
问卷调查:改革开放前后,普通家庭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
方面
内容
作用
交通、通讯的出现
交通
轮船和火车
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方便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
通讯
有线电报、电话
成为传递信息和相互联系的方式
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
电影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报纸
《中外新报》
《申报》
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弊的喉舌
文化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
广泛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社会习俗的变化
装束变化
强令男子剪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礼服
改变了不好的社会习俗,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礼节变化
废除跪拜之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称谓变化
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五、导学过程:
1、课前预习导学:
阅读:P104教材
质疑: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为什么无不充满好奇呢?
2、课堂学习研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工业革命后,外国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主、客观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出现的影响。
师生互动、共同研讨:如何看待西方社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
列举当时影片、报刊、杂志等(具体见上表)
答: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备课拾遗、个性思考: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答: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都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里才有,或者更只有少数富人才能去奢侈享受,再加上中国传统习俗的强大顽固势力在短暂的时间很难改变。
3、针对性练习:
基础题:
1、19世纪中后期,某官员从北京到上海出差,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 C )
(1)火车(2)飞机(3)汽车(4)轮船
A、(1)(2)(3) B(1)(2)(4)、 C、(1)(4) D、(3)(4)
2、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D )
(1)女子可以不缠足(2)使用洗衣机(3)照相、看电影(4)男子剪辫子
A、(1)(2)(3)(4)B、(1)(2)(4)C、(2)(3)(4)D、(1)(3)(4)
能力题:
3、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A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照片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篇3
一、教材地位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还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时目标和历史教学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要认识到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依据:初二学生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难以理解。
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依据: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启发点拨法,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设计:
1、导入新课(3分钟):以“电影”为话题,直接导入新课。
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灯光师、化妆师、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四组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依据: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2、我的课堂我作主(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比较然后归纳出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
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
3、你讲我讲大家讲(15分钟):学生讨论归纳后再由每组派两名学生就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说明,其余学生作纠正和补充,教师适时展示多媒体图片。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并回答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击鼓传声、烽火台、信号旗、信鸽、灯塔等。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我以《申报》为例,请学生讲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这样,通过《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以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比较的学习方法;多媒体展示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多媒体展示,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4、我分析,我思考(6分钟):
为了使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我通过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思考、教师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5、忆一忆,练一练(5分钟):学生填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依据:掌握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